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24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24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24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我们再往下看,二止,佛陀第二次的遮止。
  
  庚二、二止
  
  尔时佛告舍利弗,止!止!不须复说;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。
  
  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是初次的启请,佛陀并没有马上回答,说:止!止!不要再说下去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,如果直接开示这个甚深微妙法,它的结果恐怕不妙,一切世间诸天人等,皆当惊怖而产生广大的疑惑。
  
 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佛陀没有开显,古德解释,因为会产生伤害。因为几乎等于是佛陀把过去的法换了一个不同的思考。佛陀以前说法,是顺着众生的因缘来说的,套一句咱们现在的话就是“心外求法”。他现在要反其道而行,现在是变成要内观了。也就是说,佛陀过去强调的是因缘上的修因证果,是向外追求的;现在佛陀要的是讲到我们内心的观照。这是内外两个不同的路子。
  
  这样子的话就有些问题了。古德说,因为这样子会产生五种惊怖,佛陀必须要先做一些心态的准备。
  
  第一个叫折损惊怖。有些人会产生重大打击。折损惊怖是谁呢?就是定性声闻。这个人一路走来,学佛以后,除了阿含,他什么经典都没看。就像我们净土宗一样,有些人他什么教理都不看,就是只知道念佛。你突然来告诉他说念佛不一定往生,你必须要顺从本愿、要有心态相应。他的折损打击、信心打击是很大的。声闻人也是这样子。有一种声闻人,他从来没有见过大乘法,不像舍利弗曾经修过大乘而退大取小。这种定性声闻一听到这种甚深微妙法,他会产生一种善根的折损。这第一个。
  
  第二个,多事惊怖。指地前菩萨。为什么菩萨会产生惊怖呢?因为地前菩萨久修勤苦,长时间地勤苦修学六度,你突然间跟他讲,重点不在因缘所生法,重点在心态,他自己会产生一种多事的惊怖。
  
  第三个,悔恨惊怖。这个指的是不定性声闻,特别指的是舍利弗尊者这种,曾经修过大乘而回小向大,后来又退大取小了。佛陀跟他讲说,我有甚深微妙法,这些曾经回小向大而退大取小的声闻人会产生广大的悔恨:早知道我就不退大取小了,我就应该直接修大乘了。产生悔恨。
  
  第四个是颠倒惊怖。就一般的凡夫,有烦恼,听到以后烦恼更重。
  
  第五个是最严重的,狂傲惊怖。就是增上慢人。增上慢人他本来就“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”:他可能是初禅,把它误认为初果;把四禅误认为四果,他自己以为自己成就涅槃了。听到佛陀甚深微妙法,很容易产生邪见,谤佛,谤法。
  
  这五个惊怖:折损、多事、悔恨、颠倒、狂傲,按照古德的说法,前面四个佛陀都有办法处理,就是加强他们的信心,但是第五个佛陀没法处理。你自己抬高你自己,产生高傲,那么佛陀只能用方法让你退席,因为这个事情佛陀没办法处理。就是,狂傲、增上慢,这个人是没法处理的。所以这五种人的惊怖,佛陀可以施设方便,他的方便就是不断地喊暂停,让大家不断增长信心来摄受前面四种惊怖,来化解这种惊怖。
  
  这个是佛陀第二次喊暂停。舍利弗尊者并没有放弃,第二次启请。
  
  庚三、二请
  
  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惟愿说之!惟愿说之!所以者何?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,曾见诸佛,诸根猛利,智慧明了,闻佛所说,则能敬信。
  
  尔时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  
 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
  
  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
  
  佛陀第二次遮止以后,舍利弗并没有放弃,他又站起来说:世尊!请您老人家慈悲开导,到底什么是甚深微妙法,是怎么样的因缘让您能够成就这广大的功德?为什么我要您老人家慈悲开导?因为,如是与会的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的众生,过去都曾经亲近十方诸佛,因此“善根猛利,智慧明了”,对于老人家所开导的法门都能够清楚明了。所以闻佛所说这种甚深微妙法,则能心生恭敬而信受奉行。所以舍利弗就把这个话用偈颂重讲了一遍,说:作为于法自在的世尊,惟愿您老人家慈悲开导我们甚深微妙法,而不用顾虑。因为与会大众都有这种诸根猛利的善根,决定能够恭敬信受奉行。
  
  舍利弗今天二请,已经很接近佛陀的要求了。他的理由是什么?亲近诸佛、诸根猛利。但是按释迦牟尼佛的标准,还差那么一点。就是佛陀要讲甚深微妙法,要有两个条件:第一个善根具足,第二个因缘具足。现在是善根具足,因缘还不具足。所以舍利弗二请以后,佛陀第三次地遮止。
  
  庚四、三止
  
  佛复止舍利弗:若说是事,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,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。
  
  尔时,世尊重说偈言:
  
 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
  
 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
  
  舍利弗尊者用“亲近诸佛、诸根猛利”的这种理由来启请的时候,佛陀又遮止了。佛陀为什么遮止呢?因为在这种诸根猛利、智慧明了的情况之下,直接说微妙法还是不行的,众生还会产生惊怖、疑惑,乃至于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将堕大坑,因为他们会谤法、谤佛而堕地狱。所以,佛陀就把这个观念再重新讲一遍,“止止不须说”,暂时停止。这个微妙法这个时候不能宣说。因为微妙法本身就不可思议,增上慢人本身就有这个邪执偏见,闻了以后不但不恭敬,还会产生诽谤。
  
  到此为止,佛陀遮止了三次。天亲菩萨说佛陀遮止三次有三层意思:
  
  第一个,诸位还记得佛陀第一次遮止吗?那很早了,我们看经文,那个时候其实舍利弗并没有讲话。就是佛陀展现佛陀的智慧功德的时候,佛陀说:“止!舍利弗!不须复说。”这第一次遮止,遮止得很早。第一次遮止为什么呢?因为佛所得法不可思议。甚深微妙法,不能用语言文字去充分地诠释的。这个是不可思议法门,很难讲清楚的,某种程度的确是要靠信仰,因为它是不思议境,它不能够用去描绘的。这第一个,佛陀遮止。
  
  第二个,欲令大众渴仰欲闻。佛陀第二次遮止,知道这个地方讲出来以后打击很大,一定要具足信心,所以先暂时遮止,来加强大家的好乐渴仰。
  
  第三次的遮止,为令不堪闻者退席避祸。佛陀在等待这些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退席。因为这些人如果不退席,光是信心没有用的,他们会谤法的。所以,第三次的遮止是等待这些比丘、比丘尼退席避祸。这是佛陀三次遮止的理由。
  
  所以舍利弗尊者开始第三次启请。而第三次启请就具足说微妙法的理由了。我们看舍利弗第三次启请,他的理由是什么。
  
  庚五、三请
  
  尔时,舍利弗重白佛言:世尊!惟愿说之!惟愿说之!今此会中,如我等比,百千万亿,世世已曾从佛受化;如此人等必能敬信,长夜安隐,多所饶益。
  
  尔时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  
 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
  
  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
  
 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
  
 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
  
 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
  
 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
  
  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
  
  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
  
  这个是舍利弗尊者的最后一次启请。也是因为这次的启请,促成了佛陀正式的开示。
  
  尔时舍利弗并没有放弃第三次的启请。他说:“世尊!惟愿说之!惟愿说之!”因为“今此会中”,如我等四众弟子,“百千万亿,世世已曾从佛受化”。这个是关键了!
  
  一般的法门,只要你善根具足就可以讲。因为这个法门太特别了,它已经是超越过去的思考模式了,所以不但是善根具足,还必须跟佛陀有深厚的因缘。就是他们不但是善根深厚,而且是生生世世受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的教化,跟您老人家是因缘特别的深厚,所以如此等人“必能敬信”。一方面是对法有善根,一方面是对人有因缘,这样子就能够由于甚深微妙法的加持,在无明长夜中找到寂静的安稳。就是他的心能够安住下来,不会一天到晚在因缘所生法里面追求,所以可以说是“多所饶益”。就是说,涅槃的功德再加上一心妙法的加持,大家都能够在道业上不断地突破,不但是能够敬信,而且绝对能够受益。
  
  “尔时,舍利弗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。”他说,无上尊贵的佛陀,惟愿您老人家慈悲开示甚深微妙法。我作为佛陀的长子,代表大众请佛陀慈悲为我等开示。因为如是与会的大众,决定能够恭敬地信受此妙法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都生生世世跟随您老人家释迦牟尼佛的教化。古德说,舍利弗怎么知道呢?因为舍利弗有宿命通。所以,因为跟您老人家有深厚的因缘,听此妙法,大家都能够一心合掌,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。包括我等千二百个大阿罗汉,这常随众,及其他的有学位的凡夫等等,都惟愿佛陀为此大众能够详细慈悲地开示。为什么呢?因为大众听闻此法,绝对能够心生信解欢喜而且功德增上。
  
  到此,舍利弗尊者的启请,佛陀就准备开示了。因为众生的善根具足,众生跟佛陀的因缘也具足,就可以开显微妙法了。
  
  这就是舍利弗的三次启请:第一次启请他腾出疑情,佛陀意思说你只有疑惑不足以开示;第二次启请,舍利弗说我不但疑惑,我还善根猛利,佛陀也说这样子还是不够,因为众生会产生惊怖;第三次启请,舍利弗说我不但善根深厚,还跟您老人家因缘甚深甚深。那么就可以了,因为佛陀跟众生有亲疏远近的差别。也就是说,一般的法只要依法就可以了,但是甚深微妙法,依法又要依人,因为这个法门太特别了。
  
  我们一路走来,看到佛陀都是在处理法执的问题。佛陀是这样规划的——我们看佛陀在教化弟子,他是先破我执。
  
  就是说,这个法门很重要,说是什么“日可令冷,月可令热,佛说四谛不可令异”,你们就照这个法去修就好了。佛陀强调法力不可思议。就是说,你执着也没关系,我要的就是你执着,用这种法力的执着破除很多的虚妄,也的确让大家有很多进步。但是,问题来了,也带了后遗症。
  
  诸位!这个法执是这样:你要是不用功修行的人,没有法执。你说,欸,我都没有法执!是,因为你都没有用功。是吧?诸位你想想看,作为一个圣人,声闻人,他是深受生命的痛苦,他也感受到生命的痛苦,他对痛苦是很敏感的。一路走来谁陪伴他?四谛陪伴他。他生生世世经过饥饿、寒冷、减少睡眠,他就把心住在这个法,因为有法力的支持。而陪伴他轮回当中的挫折,都是靠法的陪伴。诸位!现在佛陀跟他讲说,这些法门是暂时的方便,可想而知他们的打击有多重。所以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是没有法执?你看,一个人法执重,就是越用功的人他法执越重,这正常。
  
  当然,最理想的方法就是,你一开始就把它走对,那最好。就是说,你好乐法,但是不要执。这样懂吗?就是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当然这不容易了,但是你要试着做。就是说,你现在如果不把这个心态改变,你以后就跟舍利弗一样了,这打击也很大了。这样懂吗?你说没事,我也不要学《法华经》,反正佛陀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,佛陀要我拜忏就拜忏,要我念佛就念佛。那你以后还得走这一关。你这一关就有可能在净土,还是这一关,你还得过。就是,你今天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,佛陀要把你的法执拿掉的时候,你也很痛苦,你也是很疑惑了。
  
  我们为什么要事先学《法华经》呢?就是让你以后处理法执这一块简单一点。这样懂吗?就是说,你今天要:但修其法,而不生其执。这样懂吗?试试看,能不能这样做。就是说,佛陀要我念佛,我念佛,但是我不执着这个佛号,我知道这个念佛的目的是让我往生的一个过渡,我真正的目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。我佛号照念、法照修,但是我不落入一种坚固的执取。如果你今天对佛号产生坚固的执取,到了佛陀要把佛号拿掉的时候,你也是很痛苦,你也受不了,你也充满疑惑。你说,想当初您老人家叫我念佛,现在却告诉我佛号是一个方便!是吧?那你不能怪佛陀,佛陀从来没有要我们执着。
  
  也就是说,这个中道,我知道很难平衡:你又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;又要应无所住,又要生其心。但是你不得不这样做,就是在不执着的情况之下修一切的法门。而站在心性的角度,所有的法门都是开显自性的功德。这样有什么好处呢?来,我告诉你有什么好处: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,你的心会比一般人安稳。因为你站在心性的角度,心性是不生灭的,是你本具的。我再讲一次,它不是因缘所生法,是你本来就这样子,它叫不生灭心。所以你遇到因缘的冲击的时候不容易受到干扰。
  
  尤其是临终的时候,你知道安住一念心性,你不容易受到这种时空的障碍,什么十万亿佛土、二十万亿佛土,对你都不是问题,你本身超越时空。你的心安稳,等到你后来成就果位的时候,你不用多一道程序——消除法执的程序,因为你一开始就没有陷入太深。这个就是你学《法华经》的好处。
  
  我是觉得这样子,你要学《法华经》,你眼光放远的人才会学《法华经》。你说,我不着急,我先了生死!但是,从长远的成佛之道来看,反正法执这一关我迟早要过,我现在早修,以后到了极乐世界,到了后半段,我走得顺畅一点。当然从《法华经》的角度,与离苦得乐也有关系了。因为你一个人陷入法执,你的胸量格局就变小了。不但是因地改变,果地也不同。总而言之,这一条路是成佛必经的过程。你今生不走,你说:我今生也不着急。你以后还得走。你越晚走,要拔开你心中的法执,你的受伤、痛苦、惊怖越大,因为你对法的执着更深。就是这个概念。
  
  意思就是说,你最好一开始成佛之道就走对。你千万不要一开始走的方便法门,到最后回来的时候很难回来。因为法执没有对错,而且你长时间日日夜夜都是靠这个法支持着你透过三界的痛苦,可知道你对法的执着有多深。突然间佛陀要把这个法执帮你去掉,你会受不了的。
  
  所以我们的意思就是说,现在学《法华经》很重要。就是说,你要成佛,你要找到一个有效率的成佛的捷径,就是一佛乘。今天重点不是你修什么法门,就像佛陀后面说的,重点不是你是什么车,关键是谁来拉这一台车。你法门修得再多,你心态不对,你那个车很漂亮,结果前面拉的是一个鹿,你进步就慢了。
  
  所以,这整个问题就是,重点不在事修,在理观。修行是两条路:事修,我们一方面知道因果丝毫不爽;一方面理观,法性本来空寂。它是理观、事修两个结合在一起的。就是说,一个人要进步,你前面要有一条大白牛车,就是理观,你后面才有车子的事修。这两个加起来你才会进步的。你不是闭着眼睛去拜佛,你这样进步就很慢了,因为你落入了因缘所生法,而不是安住在一念心性。那你就是迂回,那只能靠回向。所以本经的意思就是说,现在我们是凡夫,趁早找到一个修行的正确位置,以后可以避免很多的问题。就是这个概念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