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就是说,今天,舍利弗尊者!你不要怪我讲声闻法来摄受你,因为我的环境就是这样子。佛陀的弟子很多都是外道过来的。你看舍利弗尊者,大外道,他领了五百人修外道。目犍连尊者也是大外道,也领五百人。佛陀的弟子有很多的比例都是外道。外道的法执很重的,你跟他讲真如本性他没办法接受。你要执着法执,我就丢一个法,先随顺你。你要执着法,我就丢一个涅槃法让你执着。就是说,当时的环境,先说小乘法是佛陀不得已的。
丑三、为五浊故说小
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
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
这地方是做总结了。所以,在这种五浊恶世出世的佛陀,也只能够把真实语先隐藏起来,施设方便,方便说。说什么呢?说如何消灭痛苦的方法,而指示一条涅槃的道路。当然,在末法时代,除了小乘的涅槃,我觉得净土法门也很重要。这个环境越来越糟糕,你不能留在这里了,要赶紧先走,你换一个环境。
这个五浊恶世魔强法弱,不像正法时代。我们看正法、像法时代的法,那个时候祖师的流通,他们相对来说还比较好一点,就是慢慢地积功累德,修大乘法还多。越到末法时代,离开五浊恶世就变成急迫了,就是先离开再说了。不管是涅槃也好,净土法门也好,变成是很多人主修的一个方便了,因为环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。
丑四、为大故施小
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
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
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
前面佛陀是说明他为什么施设小乘法,这以下就鼓励声闻人说:你们也不要挫折;我虽然是讲涅槃法,讲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但是其实你们也没有真实地灭度。为什么呢?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,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一切法本来就无生。本来就没有生死,哪有什么了生死呢?那就是一念心。“一念迷生死浩然,一念悟轮回顿息”,就是迷悟的问题。迷惑,一念心性就出现生死的假相;你觉悟了,一念心性就出现涅槃的假相。
所以,“佛子行道已,来世得作佛。”就是说,其实你们所修的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虽然你们不知道,但是佛陀有不可思议的方便,在权法里面有一念心性、真如的熏习,它也是成就一个成佛的资粮。你们只要改变心态,把你们自己那种法执丢掉,继续往前走,你们前面也没有白费的,是可以对接过来的,不是前面修的都错了。因为什么呢?从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的角度,你修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,就是会权入实了。
子五、颂不虚
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
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
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
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
佛陀等于是前面跟声闻人交代,他当初是怎么样地为实施权,在什么环境之下说的涅槃;最后开权显实,做一个总结。
说,我有种种的方便力,来开示三乘的法门。“一切诸世尊,皆说一乘道。”不是我这样子。其实每一尊佛说的法,究竟都是成佛之道;只是在这个过程中,佛陀开出了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的差别。“今此诸大众,皆应除疑惑。”就是你们不要有疑惑了,不要以为说你们走错了。你们看到华严的菩萨功德这么深,你们迟早会得到的;而且你们前面走的路也没有错,它也在你的真如当中开显某一方面的真如本性,只要你们改变观念。
“诸佛语无异,唯一无二乘。”今天我释迦牟尼佛这样讲,来生的佛也是会这样讲的,因为只有一佛乘,没有大小乘的差别,这个只是一个过渡,“究竟归一乘”。就是,三世诸佛的通则,都是先为实施权,最后开权显实。即便前面的权法,佛陀没有说会归一念心性,但是你们都没有走错,心性的熏习都存在,你们只要接上就可以了。
到此,释迦牟尼佛把他今生所说的法做了交代。这以下,佛陀为了印证三乘跟一佛乘是同一条道路,他引过去佛。他说你想想看,过去佛也是这样子做的。
癸二、颂过去佛分二
子一、略颂开显
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
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
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
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
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
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
佛陀以他的智慧眼、以他的宿命通,来看过去的无量劫当中,也有无量诸佛出世乃至于灭度。这当中,这些无数佛,也是用种种的教法来教化众生。“如是诸世尊”是怎么教化呢?用种种的因缘、譬喻乃至于无数的方便力,来演说种种的差别相。这些佛陀一开始也没有马上就说一念心性本来具足、你们就应该把自性功德开显,他也没有这样做。过去的佛也是讲三乘法门、五乘法门,从因缘上去修因证果,也是有所得;到了最后才会归到一念心性,化导一切众生,“令入于佛道”。就是,佛陀的说法都是先开方便门,最后再示真实相。不但我如此,过去佛也如此。
子二、广颂开显分二
丑一、总明方便助显
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
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
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
过去伟大的佛陀,他们也是知道一切世间天人众生,长时间在轮回当中,已经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倾向,各有各的喜欢。有些人喜欢涅槃寂静,有些人喜欢功德庄严,有些人喜欢人天果报。那佛陀必须怎么样?恒顺众生!所以“更以异方便”——这个“异”就是不同的因缘,来摄受他们;然后等到根机成熟,障碍破除,再开显一心真如。过去佛是这样子做的。
丑二、别示开显之相分二
那么什么叫“异方便”呢?这以下就详细的说明,“别示开显之相”。就是,什么叫异方便来开显第一义呢?分两段。
寅一、约众善显缘因功德
第一个,“约众善显缘因功德”,就是缘因佛。我们成佛有三因:正因理性、了因慧性跟缘因善性。“约众善显缘因功德”,就是从修善法里面去成就成佛的资粮。这个地方分成七科。
卯一、约六度法
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
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
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
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
过去佛出世的时候,也没有马上开显一心真如。他怎么做呢?他先讲六度来摄受众生。“若闻法布施”,先讲六度法门,听到佛陀赞叹布施的功德、持戒的功德乃至于禅定智慧的功德,使令我们在六度当中修福修慧、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但是,佛陀以现在的眼光来看,这些人到哪去了呢?这些人也没有停留在六度的功德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佛陀用他的智慧来证明,这些人虽然一开始没有进入真实法,但是现在以佛眼来看,他们都成佛了。诸位!这是现量的真实境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,说明为什么事修还是可以成佛,只是迟早问题。我们举受戒好了。你看菩萨戒,有几个受菩萨戒的知道说,“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”?没有吧?绝大部分人受菩萨戒,就贪那个菩萨戒的功德。有人说,你不知道,你要没有受戒,你持的戒就不圆满,你持的善法就不圆满;你今天受了戒,你所修的一切善法叫做波罗蜜。他说,哦,原来这样子,那我同样做一件事情,我应该去受戒。他就去受戒了。
受戒以后,缘境发心,得到戒体。得到戒体以后他就有一个愿望,他曾经“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”,他心中可是有目标的。我们以前修善的时候是漫无目标,看心情,我现在想修善就修善。现在是从“我想要修善”变成“我一定要修善”!他有一种誓愿力。
这个誓愿力再加上行动力。好了,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,辗转相续,能静妄源,他的有所得的烦恼就轻薄了。他虽然一开始认为只是在持戒,但是时间长了以后,他的心慢慢地改变了。他从有所得心,慢慢知道其实持戒只是借相修心,通过持戒的法来开显我内在清净的功德,所以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就是,你即使不知道,它也是往这个方向走。这个是佛陀高明的地方,他能够设定一个法……就是说,你本来是肚子痛,佛陀就有本事,让你这个药吃了以后,把你的肚子痛治好了,乃至于所有的病都治好了,还身体健康!你说,欸,我一开始是肚子痛。是的,你一开始向佛陀求的时候,只是想要求六度,但是佛陀的法门绝对不是只给你六度而已,他是“皆已成佛道”。佛陀的法是“究竟皆得一切种智”。
佛陀这是讲过去的实际例子。
卯二、约悲恋心
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
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
我们看看过去佛灭度以后,这些弟子们的悲伤、仰慕,这些人也得到很大的加持。说在诸佛灭度之后,“若人善软心”,对这个佛陀有一种悲伤、仰慕之心。就是这一念心,“如是诸众生,皆已成佛道。”就是这么一点的善念,都能够让它慢慢地回归真如。
蕅益大师强调,因为这个地方他不是只有善根。诸位!其实他这个善根很浅薄。相对六度来说,六度他还有布施、持戒,有某种程度的实际的行动。而这些人只是一念的悲恋心,所以善根力其实是薄弱的,资粮力也是薄弱。但是你知道为什么“如是诸众生,皆已成佛道”吗?因为他跟佛陀结缘,关键在这里。跟佛陀结缘以后,他是有因缘力,他生生世世就能够遇到有佛的教化,他就会慢慢进步。所以,时至今日,就算他刚开始只是佛陀灭度以后一念的善软心、悲恋心,但是现在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卯三、约供舍利
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
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
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
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
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
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
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
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
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
我们看经文,释迦牟尼佛又讲到另外一件事。说过去在诸佛灭度以后,有人发心供养舍利子。这个可能多分都是居士,因为出家众就是结集经典,在家居士就是供养舍利子。怎么供养法呢?“起万亿种塔”,很多很多的塔。这当中可能有金银玻璃,这个玻璃就是透明的水晶;或者是砗磲,就是青白色的贝壳;玛瑙,就是红色的化石;或者玫瑰,就是红色的宝石;或者琉璃珠,就是青色的宝珠。以这种七宝的庄严来“清净广严饰”,排列庄严这种种的塔庙。这个就是条件比较好的了,这个人可能是国王、大富长者,用七宝盖的塔庙来供养舍利子。
如果条件差一点,“或有起石庙”,就是可能在农村,看到佛陀有这个舍利子,用石头、泥土盖成的庙。或者用栴檀木,或者沉水木,或者木櫁。木櫁就是一种香木,有香气的木。余材,或者其他的桧木、杉柏等等,乃至于砖瓦泥土等等。这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,就是用这种石头等等起庙供养。
第三者,“若于旷野中,积土成佛庙。”更差的环境下,他只是把泥土堆起来。
再下,乃至于童子的游戏,小孩子在地上玩,就是“聚沙为佛塔”,就把它当做佛塔一样来礼拜。那么这些人在这么一个小因缘当中,“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这个就是佛陀有宿命通来回忆过去的事。
当然,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,你说供养佛陀的舍利子,跟佛陀结缘,那也是可以理解。那“聚沙为佛塔”,它里面是没有舍利子的,小孩子在玩,把它当做佛塔。就是它本身不是佛塔,你把它当做佛塔,为什么这样子也可以成佛?
古德回答说,童子游戏,聚沙为塔,何得成佛?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:第一个,习因;第二个,报因。
这个习就是习惯的习。从善根的角度,虽然这个泥土堆的塔里面没有舍利子,但是他心存恭敬,这就是一念的信心,就是一念的善根。他栽培一个善根,他发自内心的恭敬,对佛陀的恭敬,不管他用什么方式。
第二个,他的因缘力。他的所缘境是佛陀,这个很重要。你要是对其他的伟人去供养,那又不同了,那可能只有一种对他的善根力,没有因缘力。就是,他今天的结缘是跟佛陀结缘哪!你只要跟佛陀结缘,佛陀就有办法度化你。
第一个,他内在有善根力;第二个,外在有因缘力。
就像阿育王一样。阿育王是佛陀灭度以后一百年出世。其实,阿育王在佛在世的时候,曾经做一个城中的小孩子。佛陀那个时候带着阿难尊者去城中托钵,前面就有两个小孩子在玩。其中一个叫德胜,这个德胜就是阿育王的前生,他跟另外一个小孩子在玩。他们两个玩泥土的时候,突然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,他起欢喜心,就把泥土捏成一团(就是他把这个当成一种宝物,其实它是泥土),他就要去供养佛陀。阿难尊者一看他拿这个泥土,就挡在前面。佛陀说,你闪开,让他供养。这个时候,因为他是小孩子,太小,他没办法供养,那么另外一个人就跪在地上,让德胜踩在他身上,佛陀把这个钵放下去,就接受供养。供养以后佛陀授记,他说你以后会成为大国王,护持三宝。你这个同伴,跪在地上给你踩的这个,变成你的大臣。那果然阿育王后来就是孔雀王朝的一个国王,他当时真的是统领了所有印度。后来学佛了,盖了很多塔庙。
诸位!佛陀讲这些,意思就是,虽然心性很重要,但是你们都不要忘了“诸法因缘生”,就是你不要执理废事。诸法因缘生跟法法消归心性都很重要。你们回忆一下,你们当初怎么学佛的?哪一个人一开始就听《法华经》学佛?有没有?举手看看。一开始就听《法华经》的?(有学员举手)哦,不错,善根深厚!不过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唱,对不对?唱唱,结果“皆已成佛道”,至少他走上了佛道。
就是说,虽然佛陀前面一直在讲理观的重要,开权显实,但是这个地方就提示我们弟子,不要忽略了因缘,乃至于微小供佛的因缘,乃至于你用泥土的供佛因缘。这个就是说,诸法因缘生跟安住一念心性同等重要。简单讲,权法妙,因缘果报很重要;实法也妙。关键是你怎么把它合起来!
我们怎么样能够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一切的因缘,一方面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,一方面能够结下三宝的因缘。这就是理观不碍事修、事修不碍理观。所以,佛陀举了很多过去发生的例子,而这些人都是从一种微小的因缘跟三宝结缘,但是现在来看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个都是过去的事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