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所以这一段的经文,舍利弗尊者他为什么后来就把疑网给断了呢?古德解释,来自于对佛陀的信心,因为过去佛如此,现在佛如此,未来佛如此,都是这样,所以由人而断除疑惑。
但是只有断除疑惑是不够的,你要产生信解,所以依法生信解。前面是依人而断疑,这以下讲依法生信解。我们看下一段。
闻佛柔软音,深远甚微妙。
演畅清净法,我心大欢喜。
疑悔永已尽,安住实智中。
我定当作佛,为天人所敬,
转无上**,教化诸菩萨。
前面的一段是说明舍利弗尊者因为对佛陀的信仰,所以断疑,这以下对法的理解而生信。
“闻佛柔软音,深远甚微妙。”第一个,我得到佛陀大悲心的摄受,佛陀的柔软音声那种大悲心,让我能够安定下来。第二个,佛陀用这种大智慧的所谓的“即一而三、即三而一”,所谓“权实不二”的概念,来演畅甚深微妙的清净法,所以“我心大欢喜”。当然他的欢喜是因为“自知当作佛”,那觉得自己没有失掉。所以,“疑悔永已尽,安住实智中”。我过去怀疑我自己不能成佛,我自己觉得我损失重大,这种疑悔都消失掉了,而安住在一心真如当中。所以结论:“我定当作佛。”听完〈方便品〉以后,后半段他知道,原来他从来没有走错路,这个是他必经之段。
诸位!成佛之道,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,你有你的路子,他有他的路子,我们只要求真理一样。就是你回去打坐的时候跟他打坐的时候,你回光返照入的真理是一样的。你们从佛堂出来,你做你的,他做他的,事修不可能一样。所以这叫常同常别。你喜欢布施,不影响你成佛;你喜欢持戒,也不影响你成佛。事修没有决定性,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就是你为什么要布施,这个比较重要,你的因地发心。说我布施为了追求快乐果报,我因为深信因果而布施,那你的档次就不太高了,因为你依止的理论是要追求快乐。说我布施,因为我不可得,无常、无我;既然我不可得,我放弃主宰,众生有需要我就给他,声闻种性。其实按《法华经》的意思,你的布施一个重要理由应该就是,我要透过布施开显我自性的功德,是这样子想的,这叫安住实道。你能够知道“法法消归心性”,所有的法门都在开显自性的功德,无有少法可得,那么你就是怎么样?“我定当作佛。”因为你已经走上了一个成佛的道路了。
那么成佛是怎么样呢?这古德用身口意三业的功德来说明:第一个,“为天人所敬”。成佛不是只有一个涅槃寂静,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身相的功德,你那个身相要为大家所恭敬。第二个,口业的功德。你要能够方便说法,权法妙,实法妙,口业的功德。第三个,你有意业的功德,教化诸菩萨,你要有一种中道的实相智慧。
前面这一段就是舍利弗尊者的一个觉悟,从断疑到生信。
我们来看附表第六,说是“世尊说实道,波旬无此事”。什么叫实道?这一点是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核心思想,我们做一个简要的说明。看附表第六。
附表第六,简单地说就是,我们修行要有一个观念,就是怎么样能够让自己“会权入实”。有些人喜欢从持戒下手,有些人喜欢从拜忏,有些人喜欢从念佛。没关系,这都是权法。重点是你怎么把权法导归实法。
我们先看第一个,观身不浄,怎么样会权入实。
一、观身不净
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
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。
饶你会庄矜,画囊盛粪。
一旦神离,不复堪亲近。
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。
我们一般修学,正常人(你如果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就不说了),一般的生死凡夫都是先修权法。先假设我们现在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所以第一句话先不要看,我们从第二句话修起。如果你一开始刚学佛,四念处第一个,“观身不净”。
“脓血交相润,臭秽常无尽。”我们不净观,第一个观,观我们身体的内相。就是把这个皮肉拨开以后,看到自己身体里面的结构,脓血屎尿等等,种种不净物,所以身体里面的结构是不清净的。
再观外相不净。“饶你会庄矜,画囊盛粪。”说我们这一层皮看起来很漂亮很庄严,但是七孔也经常流出不净,就是两个眼睛、两个鼻子、嘴巴、大便处、小便处等等,所以外相也不浄。
第三个,死后不浄。“一旦神离,不复堪亲近。”一个人死亡以后,你的色身开始腐败,然后膨胀,最后破裂,最后剩下一堆白骨。所以结论:“且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。”
诸位!如果你是一个初学佛法者,你没学《法华经》,先没有安住真如,直接从因缘上修证,然后你一路看到你的色身,外面不净,里面不净,最后死亡以后不净,你最后会有什么结果?你将会有什么结果?你猜猜看(因缘果报嘛)。结果就是(先讲优点),你临终的时候不会贪爱色身。恭喜你!但它的后遗症,你生生世世厌恶色身这个东西,这个就是你没有入实法的后遗症,法执。你认为色身是不清净的,而这个法是真实的,不可改变的。
我要提醒求生净土的人:净土宗是大乘法门,所以他是有生命现象的,他是有依报、正报庄严的。什么叫正报庄严?他是有色身的。你没有色身,你怎么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呢?你怎么有寿命久远呢?如果我们今天因地是完全修权法,就是所谓的“执事昧理”。除非你因缘很不错,后来听到《法华经》了,开权显实了,把权法的假相拨开来,原来一切法是一念心性所变现。如果你没有遇到《法华经》,你一路的脓血交相润、臭秽常无尽,这样不断地观下去,你的后果就法执很重。
那如果加上第一句话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我们来看:“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”诸位!你要讨厌色身之前,先做一个动作,先把心带回家。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?你不要一开始就扑上去,就是你不能站在色身的角度去讨厌它。你要认为色身是真实的,去讨厌它,那你以后就跟色身完全无缘。你如果修得好,可能你要先到四空定,就是无色界。无色界就是讨厌色身,把色身空掉了。其实色身是空不掉的。诸位!五蕴是因缘所生法,色受想行识是通十法界的,色身空掉是不正常的,色身只能转变,不能断灭。它不像烦恼,不像业力,那叫多余的,那是遍计执,那是可以消灭的。依他起性是不能断灭的,色身怎么能够让你断灭呢?
我要怎么样能够破除烦恼,又不坏因缘所生法,又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?
来,第一句话:“恩爱迷情,四大缘生妄有身。”怎么有色身的?是我们过去生的临终的时候,一念的爱取烦恼,那再加上我们业力的牵导,看到父精母血的结合。所以恩爱迷情的心法,一个颠倒妄想跟这个业力所变现的,这个父精母血的结合,才虚妄有此色身。
这个“妄有身”很重要。也就是说,色身是怎么回事?是我们一念心,因为业力跟烦恼的和合变现出来的,它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。这样子讲那就是“借假修真”了。那这个影像有什么好断的呢?虽然是如梦如幻,但是还是要断,我们要借观照色身的不净,来断我们心中的烦恼,不是要断色身。诸位!色不迷人人自迷,色身其实没错。所以不净观只是一个方便说,因为我们喜欢色身。喜欢异性叫做淫 欲心,喜欢自己的色身叫身见。那佛陀的方便就是说,问题在于你心中的烦恼,不是色身。你看阿罗汉,看到漂亮的色身他也不贪爱嘛。那怎么办呢?我们透过一种方便门,权法。就是说,我们透过观察色身不净,来调伏我们心中的贪爱烦恼。这个方法就对了,这样的修学就完全没有后遗症。用如梦如幻的法药,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五蕴。所以你整个修学一定要安住实法中,一定要先安住,才能够谈调伏。就像你打少林拳,一定要把马步蹲好。所以你看,你整个观身不净,你把第一句话读完再来读后面的话,那叫做“会权入实”,那就不是解脱道。
所以,我们《法华经》的修学是,把解脱道跟菩提道同时修学。调伏爱取是个解脱道,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,变成菩提道。你多一个内观真如,安住一念心性,来对治如梦如幻的不净色身。那么这样子,就把一种断灭的概念做了一种转化:我不要有漏的色身。所以你看我们净土宗一定是两句话的,“厌离娑婆”,一定有下一句话,“欣求极乐”。没有人只修厌离娑婆的,不然你到最后跟阿罗汉一样。你不要娑婆世界,你要去哪里?所以,你少修一段,这个因地就不圆满了。净土宗,我们要把娑婆世界的五蕴身心看破放下,但是你要怎么样?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欣求。大乘佛法都是这样,都是转变,关键点就是安住一念心性。过去我们在〈方便品〉也一再强调一个观念,你要改变因缘所生法,你自己要先跳脱因缘。所以为什么要先“离一切相”,才有资格谈“即一切法”?先把心调整好了,再来对治。
好,再看第二个,观受是苦。对感受是怎么观的,我们先看这段论文。
二、观受是苦
妄想驱驰,吸揽前尘作所依。
业感原无意,苦乐随因异。
苦果实堪悲,辛酸难比。
世乐虽荣,享尽愁还至。
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。
好,我们也是一样,实法先不看,先看权法。
说这感受是怎么回事?“业感原无意,苦乐随因异。”快乐跟痛苦是不能主宰的。四念处有别相念、总相念。虽然观受是苦,但是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这四个智慧是互相操作的。它是先观无我,就是人生的快乐跟痛苦你说了不算,是过去的业力决定的,所以业感是不能主宰的,痛苦跟快乐是由业因决定的。先说明感受的来源,是由业力变现出来的。
痛苦的果报当然是觉得辛酸。快乐的果报虽然有一时的荣耀,但是你别忘了,无常败坏!所以从不坚固的角度,它也是痛苦,因为它让我们过度地期待而产生失望。所以结论:“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。”
诸位!如果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你也观想一下,如果你对感受一路看起来,它是痛苦的,是无常的,不可控制的,你没办法作主的,那你对感受就完全放弃了。但是你别忘了,弘一大师讲一句话说,修大乘佛法的人,心志要苦,意趣要乐。你看一个人,修行老是苦苦恼恼的,你说这个人也可以修大乘佛法吗?没办法。当然你不能把自己修得太快乐,太快乐你就没有出离心。但是你一路的悲观,其实也不利于菩提心的。你自己都没有快乐,你怎么可能给众生快乐呢?这不合乎人性。
那怎么办呢?有方法,看第一句话。
“妄想驱驰,吸揽前尘作所依。”中道是很难的,我们凡夫要么就过度地追求,要么就一昧地排斥,这个都是落入空有二边。那么怎么能够空有平衡呢?看第一句话,先看这个感受怎么来的。“妄想驱驰”,是一念的妄动,真如不守自性,。一念妄动,然后攀缘前面的六尘,那么心法跟六尘的色法的和合变成六根,有六根才有六种感受。这个感受活动要有根来依止,就是你没有身体,你哪有感受呢?它有个六根的。所以这个感受是“因缘所生,唯心所现”,是没有真实体性的。
所以修行它是这样:这个感受的操作,我们要放弃三界的感受。因为三界的感受虽然有些快乐,虽然你的福报很大,你有能力来享尽世间的快乐,但是我劝你不要这样做,即便你有能力你也不能这样做。因为三界的快乐有过失,“譬如美食,夹杂毒药。初虽美味,终成大患”。那你这样讲,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对感受的期待完全放弃?也未必。你看极乐世界,佛陀要你“欣求极乐”。你看看,佛陀讲《阿弥陀经》,佛陀自己也说:“彼土何故名为极乐?其国众生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。”佛陀也没有否定快乐的感受,佛陀也是用快乐来引导我们。所以,快乐本身不是罪过,问题是你的快乐不能在三界里面得快乐,你要追求大乘的法乐。
为什么叫意趣要乐?你看有些人拜佛,拜一拜,法喜充满。喜欢拜佛的人,他越拜越轻松。当然他有方法,他是下实上虚。喜欢打坐的人,他打完坐以后思惟法义,他读一遍《法华经》,读一品《法华经》,他也是身心法喜充满。这也是快乐的感受。难道你要一昧地否定吗?你完全否定快乐,那你就变成阿罗汉了,想受灭。阿罗汉就是把感受灭掉,把第六意识的想蕴也灭掉,前五识的感受也灭掉了,所以这个人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,六根的功能基本没什么作用。
所以,我们在操作佛法的时候,怎么样把握中道平衡?就是实法为安住,权法为调伏,就是这个“权实不二”的概念。诸位,为了以后着想,为了你的成佛之道以后不要有障碍,请你不要用一种断灭的方式、极端的手段来处理问题。除非有例外,你这个烦恼太重了。你这个事情,你看上一个喜欢的东西,你看上这个包,你本来一开始控制,但是你非买不可,一个礼拜以后你还是喜欢这个东西,那你用断灭的方式,偶一为之,可以。但是这种权法的操作不能当作常法,就是针对某一种特殊的烦恼,你偶一为之,用断灭的方法来下重药,这个是可以的。但是绝大部分的情况,都要站在就是它本来是不存在的,然后再去对治它,正常是这样子的。就是“权法妙、实法妙,权实不二”。你这样子做,我跟你保证,你未来的菩提道,你这个叫做坐大白牛车,那就是顺畅,直达车,你的进步会比别人快,你中间没有任何障碍,直趋无上菩提。这个就是《法华经》的妙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