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48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48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48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七面,我们看子二的“颂别喻”。
  
  前面的经文是“重颂”里面的总喻。总喻简单地说,就是佛陀来到了五浊恶世,先把当时的环境做一个交代。当时的环境就是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”。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,它不是一个寂静安稳的世界,它已经进入一种动荡不安的五浊恶世。就是说,它到处是火,不管是欲界的火,不管是色界的火,不管是无色界的火,全方位地燃烧起来了。当然,对佛陀来说,这一点也就是他改变心意的主要因素,就是从成佛之道的教育政策改变成免除灾难的政策。因为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生命,就是免除灾难比成就无上菩提更为急迫。这个就是佛陀先交代当时是什么样的环境。
  
  子二、颂别喻分三:丑一、颂长者见火喻;丑二、颂舍几用车喻;丑三、颂等赐大车喻
  
  我们看别喻。
  
  前面是讲到三界火宅烧的情况,这以下说明:第一个,佛陀是看到火了。他不像凡夫是没看到火。
  
  丑一、颂长者见火喻
  
  我们看经文。
  
 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
  
  闻有人言汝诸子等
  
  先因游戏来入此宅
  
  稚小无知欢娱乐着
  
  长者闻已惊入火宅
  
  那么佛陀是怎么样看到火呢?我们看经文。
  
  “是时宅主”,这个三界火宅是有一个管理员,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是整个三界的教化主。他是怎么看到呢?“在门外立,闻有人言。”在前面的长行说,佛陀是站在门内,然后用眼睛看到火。但重颂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,佛陀其实在三界以外就听到有人跟他讲三界起火了。那是什么意思呢?三界以外就是佛陀还没有出现应化身之前,在清净法身的真如三昧当中,他的大悲心就跟众生感应道交了,他就感受到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。
  
  就是说,佛陀不是要八相成道才有应化身吗?佛陀要出现一个跟我们长得差不多的色身,他必须要怎么样?要有一个母亲,出胎,经过小时候的教育,然后结婚、生子、出家,最后成道。那么在他还没有受生在三界之前,他在哪里?他在清净的法身,大般涅槃,在他那个一念明了的心性当中。因为他当初就发愿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所以佛陀的涅槃是有愿力的涅槃,不像阿罗汉涅槃是空、无相、无愿。有愿他就有招感性。那么刚好,三乘的诸子,跟佛陀有缘的这些众生善根成熟,得度的因缘成熟,所以这个时候感应道交了。“闻有人言”,佛陀的内心跟众生的善根感应了,这是佛陀见到火的主要因素。
  
  他见到什么呢?前面是讲能见的心,这以下讲所见的境。
  
  “汝诸子等,先因游戏,来入火宅。”这个是根本无明。我们为什么一念清净心堕入到三界轮回呢?因为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妄动,这个是更深的。
  
  三界轮回,最早是法执,就是有所得。按《楞严经》的说法,我们本来是安住一念的真如本性,那是如如智照如如理,就是一切如的境界。但是我们就好像觉得,我应该去得到一点什么东西,就是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妄动。就是刚开始是说,我不能老待在真如,我应该到三界里面去得到一个什么东西才好。一种有所得心,这是法执。然后就一念妄动。但是,这个时候还没有轮回。我们说过,三界的因缘果报是我执引生的,它是由有所得心慢慢地酝酿变成一种我执。
  
  我执就下一个了,“稚小无知,欢娱乐着”,就开始产生爱取。我执就是一种主宰,产生爱取就是追求三界的五欲的快乐。
  
  先从有所得的法执变成一种我执的爱取,然后就正式落入轮回了,就是根本无明落入枝末无明。
  
  “长者闻已,惊入火宅。”也就是说,前面的长者见火是在三界的门内,是应化身,以智慧眼见到;这以下的见火是“在门外立”。而“闻有人言”,这是大悲愿力的招感。这不太一样。
  
  丑二、颂舍几用车喻
  
  那么长者见火以后他采取什么行动呢?看丑二的“颂舍几用车喻”。看经文。
  
 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
  
  告喻诸子说众患难
  
  恶鬼毒虫灾火蔓延
  
  众苦次第相续不绝
  
  毒蛇蚖蝮及诸夜叉
  
  鸠槃荼鬼野干狐狗
  
  雕鹫鸱枭百足之属
  
  饥渴恼急甚可怖畏
  
  此苦难处况复大火
  
  这段经文是佛陀舍几,佛陀放弃了用大乘的圆顿法门来引导。大乘法门当然主要是华严时。华严时的修学,一个是劝导,一个是告诫。
  
  我们看劝导门。劝导门就是佛陀“方宜救济,令无烧害”。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后,他就要提出灭火之道。他一开始用最圆满的方法,用大乘的圆顿止观。也就是说,灭除三界的火、调伏我执,很简单!直接发菩提心、修学六度。你心中有道法,你就没有火。有些菩萨是这样,他不用直接灭火,直接发菩提心,他那个我执就自然淡了。当然这有个前提,这个人的大乘善根要非常强。其实有些人他不直接跟烦恼对治,他修善,就直接可以灭恶,当然这是利根人。就是说,佛陀本来是想用大乘的圆顿止观,直接发菩提心、修六度来灭火。这第一个,用六度的功德来劝谏。
  
  第二个,告诫,“说众患难”。就是说你在修六度功德的时候,你要怎么样呢?你不要贪爱这个六度的果报,你要有无所得心。告诉诸子,这三界,虽然说你修布施、持戒会让你成就富贵身、尊贵身,但是这个果报你别贪爱,因为这个果报有过失。为什么呢?“恶鬼毒虫”,它有烦恼的过失。你贪爱三界的尊贵身,你变成大富长者、大国王的时候,你贪爱它,它让你起烦恼。“得时多怖畏,失时怀忧恼”,你落入得失的贪瞋烦恼。这个烦恼不断地活动就变成业障,“灾火蔓延”,你就容易造生死业,最后就变成报障,就是“众苦次第”。
  
  最后,更可怕的是“相续不绝”。就是烦恼引生业力,业力引生果报,面对果报的时候你又起新的烦恼,就形成一种轮回的力量。而且“毒蛇蚖蝮”——你的贪瞋烦恼,跟心中的夜叉“鸠槃荼鬼”——邪知邪见,还有“野干狐狗”——贪爱的烦恼,跟各式各样的“雕鹫鸱枭”这种慢心,还有这种“百足之属”,各种的烦恼,它们怎么样呢?互相作用。就是说,你本来是起贪烦恼,结果引生瞋烦恼,瞋烦恼引生高慢心,烦恼之间跟邪见之间还会交互作用。在烦恼跟邪见活动当中,你本身又没有大乘的法食,所以“饥渴热恼”,就“甚可怖畏”。
  
  而且,这还是一种个人的火,个人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。“况复大火?”这个“况复大火”,古德解释说,前面是讲个人的业报,这以下大火是众生的共业。比如说,一个家庭里面哪一个人做事放逸、没有章法,大家都要承受这个共业。社会也是这样子。你看有些人,他对环境保护不在乎的,但是你环境保护不在乎,整个三界的灾难起来的时候大家必须共同承当。就是共业所产生的叫大火,个人的叫小火。佛陀就是用这个方式来劝谏我们修习种种的功德,不要贪求果报。
  
  这样来灭火,看看有没有效果。看经文。
  
 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
  
  犹故乐着嬉戏不已
  
  作为佛陀,当然会把他最好的东西送给儿子,由儿子来继承,所以,佛陀把他自己所经历的这种大乘圆顿的功德,直接把这个法传给他的儿子。但是,“诸子无知”,三乘的弟子过去在两万亿佛所的时候,曾经跟佛陀学过这些大乘法门,但是当佛陀离开以后,他们在三界不断地打滚,我们知道,五浊障大不障小。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面,对大乘的善根伤害是很大的,所以他们的大乘善根已经慢慢地退失,已经到了一种无知、薄弱的情况。所以,如果佛陀用这么高深的,直接用无所得心来修六度,他怎么样呢?“犹故乐着,嬉戏不已。”他对三界的火没有产生一种觉知的功能,还是一样执着快乐的假相,对火还是没有产生灭除的效果。
  
 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,圆顿止观为什么对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没有用?就是说,圆顿止观的修法,简单就四个字,就是“无住生心”,在无住的情况生起菩提心。这个无住是理观,就是你一念安住真如本性,莫向外求,在无住的情况,内观真如,外修六度。无住是没有错了,因为一旦向外求,你就落入了业力的陷阱。
  
  在《楞严经》上这样说,你向外追求,因果会报答你;但是因果报答你,你要付出代价。就是说,你要诉诸因果的报答,那你就要受因果的折磨。这很公平。就是我修了布施、我念佛,我应该有个回报。好,你想要回报,因果就回报你。但是,你让因果来回报你,你就要付出代价,“有诸烦恼故,有诸业力故,有老病死故”,这个三界之火就会烧你。如果说,我在修的时候我是无所求,我只是“托彼依正,显我自性”,我透过念佛、透过六度开显自性的功德。就是我不求因果回报。恭喜你!真如就要回报你了。总之,你一定要有回报,就一定会有回报,要么就因果回报你,要么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回报你。但是真如本性回报你的时候没有过失,那叫做功德的显现。
  
  但是,这种思想一般人不容易接受,因为违背我们一般轮回的习性。我们轮回,为什么?我们就有所得嘛。所以首先这个理观就很难建立了,更不要说事修了。就是说,你努力地去修习一切的善法,但是请你不要求因果回报,真如会回报你。这种观念要接受就很难,更何况事修!这个事修还要有因缘的抉择,“应无所住”,还要“而生其心”。
  
  好,我们讲生心。按照华严的思想,这个生心是生菩提心。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,就是,你如果是根利遮轻、烦恼淡薄的人,直接发菩提心就可以了。但是如果你善根薄弱,烦恼又重,你不能直接发菩提心,不可以的,你要先发出离心。就是说,当我们是生长在一个平和、安定的环境,可以直接在无所得的心中“应无所住”而发菩提心。但是经过五浊恶世的时候,你就要先生出离心。
  
 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,既然我们观一切法唯心所现,一切法如梦如幻,那三界果报也是如梦如幻,极乐世界也如梦如幻,那你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呢?你应该是平等地面对娑婆跟极乐吧?蕅益大师说,不对!他说,无住生心这个“生心”要抉择。无住虽然无所得,但是无所得中要有智慧判断。他说这个三界之梦是恶梦者也、添梦者也。你这个是一个恶梦,而且你越轮回越糊涂,障道。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、醒梦者也。
  
  蕅益大师说,我们不能忽略了因缘的抉择。他说,你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找一个好的枕头,否则你一个晚上就睡不安稳。就是说,我们睡觉虽然无所得,但是你起码要求安稳。他说,你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找一个适合的枕头,对来生的规划你怎么能够不取不舍呢?你怎么会把你的生命丢到三界火宅而放弃净土的功德呢?
  
  这个地方就是说,如果我们今天诉诸大乘的圆顿止观,不用改变环境、在三界历练,对我们根钝遮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。对我们来说,我们的成佛之道不能一次到位,我们必须两阶段的修学,就是要先离开三界,再谈成佛之道。这个就是为什么当时不契机,就是因为三乘的诸子轮回已久,大乘的善根已经退转了,而且烦恼已经粗重了。在根钝遮重的情况之下,法大机小。就是修学已经不是一次到位的成佛之道,而是两阶段式的成佛之道,一定要先权后实。
  
  寅二、用车分三:卯一、颂拟宜三车;卯二、颂三车希有;卯三、颂适子所愿
  
  “用车”当中有三段。
  
  卯一、颂拟宜三车
  
  看经文。
  
 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
  
  诸子如此益我愁恼
  
  今此舍宅无一可乐
  
  而诸子等耽湎嬉戏
  
 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
  
  即便思惟设诸方便
  
  这个长者透过这种圆顿的教法,他发觉没有效果。因为诸子还是一样耽着快乐游戏,没有出离心,虽然修六度,但是也容易被火所烧。所以佛陀就觉得说,这个应该两阶段,所以,“是时长者,而作是念:诸子如此”,就是如此的愚痴、大乘善根如此的薄弱,“益我愁恼”,实在是令我感到忧愁苦恼。如今这个三界之宅已经是怎么样?“无一可乐”,可以说是内忧外患,外有大火,内有烦恼邪见。“而诸子等”对这件事情却不觉不知,“耽湎嬉戏”。就是对我们凡夫来说,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火。外道还不错,他们还看到火,还修禅定,想要逃离,我们凡夫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火。我们看到的就是财色名三个,三种的贪爱,所以没办法接受这种大乘的圆顿的引导,“将为火害”,来生终将因此而堕落。
  
  所以佛陀怎么样呢?开始设诸方便,佛陀要把破妄跟显真切开来,你不能同时显真又破妄,没那个本事。就是先专心地免除灾难,然后再开显自性的功德。就是先给三车,然后再给他大白牛车,就是用对接的方式。
  
  卯二、颂三车希有
  
  看经文。
  
 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
  
  珍玩之具妙宝好车
  
 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
  
  今在门外汝等出来
  
 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
  
  随意所乐可以游戏
  
  佛陀在讲三车之前,先赞叹三乘的功德。
  
  “告诸子等:我有种种珍玩之具,妙宝好车。”他说,诸位!你不就是要追求快乐吗?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想离开三界火宅呢?佛陀不谈高深的道理了,用另外一个快乐来取代三界的快乐。他说,我有一种更快乐的东西。什么快乐呢?羊车、鹿车、牛车。这种快乐,比你在三界里面去贪求的财色名食睡的快乐更快乐,而且是没有过失的快乐。
  
  那这个快乐在哪里呢?“今在门外”,我把羊车、鹿车、牛车这种游戏的快乐,放在三界外等你们。只要“汝等出来,吾为汝等,造作此车”,我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。那么你们乘此三种车,“随意所乐,可以嬉戏”,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在解脱,可以到处游戏。而这种游戏的快乐,是超过你在三界的快乐。
  
  这个地方在说明佛陀善用众生的希望。前面大乘佛法是要改变你的希望,就是你不能追求三界的快乐。说实在,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落入无所得。因为长时间的轮回,我们生生世世就是追求快乐,这养成一种坚固的习性。如果现在说你什么都不能追求,那对他来说,这个法他没有感觉。那你现在说,你要追求快乐,我有更好的快乐。那这个时候就怎么样?相应了。
  
  但这个地方有一个经文值得我们注意,就是“吾为汝等,造作此车”。这个地方古德有一些发挥,我们说明一下。就是说,修行要靠自己,怎么佛陀帮我们把车造好了呢?这个地方是表示一种作证,叫做作证。就是说,“此是苦,汝应知”,但是从“造作此车”,“此是苦,我已知”;乃至于“此是道,汝应修;此是道,我已修。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灭,我已证”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佛陀以过来人的身分作证,这个苦集灭道我是走过来的,所以你们放心,这是一个可通达的道路。不是说佛陀把这个车造好,而是说这一个路是通达的,我已经走过来了。所以我们佛教修学,一定是先对佛有信心,才能够建立对法的信心。佛一定是以过来人的身分来带动我们。这就是“我为汝等,造作此车”,就是这个“车”我已经走过了,是这个意思。
  
  卯三、颂适子所愿
  
  看经文。
  
 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
  
  即时奔竞驰走而出
  
  到于空地离诸苦难
  
  前面佛陀先满足众生的需求。
  
  我们为什么离不开三界呢?虽然我们每一生在三界里面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,老、病、死可以折磨我们,各式各样的痛苦,但是我们对三界的果报还是很喜欢,因为在痛苦中有快乐。其实我们平心而论,这一辈子我们受的痛苦远多于快乐。几乎每一个人到了五十岁都会同意说生命是苦多乐少,每一个人都会同意。但是我们为了那一点快乐,我们会希望来生继续追求。
  
  所以佛陀就善用我们追求快乐的心态。好,你就是要追求快乐,那我给你一个更大的快乐。所以“诸子闻说,如此诸车”,这是闻慧。重点是怎么样?契机了。虽然这个法门不是很高深,没有以无所得广修六度那么高深,但关键是相应了,所以他听进去了,这句话他听进去了。听闻以后产生了信解,闻慧。“即时奔竞”,开始产生了深入的修学,叫做思慧跟修慧。“驰走而出”,见道位,证得我空。他透过苦集灭道、无常无我的智慧,开始把这个“我”给放弃了,最后到于空地,到一个没有火的地方,我空之地,“离诸苦难”。
  
  “适子所愿”,这段很重要!诸位!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法门,成败的关键就是这个法跟你的机要完全地配合。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,说你的根机是这样,一定要找一个这样的法门,然后你这个法门修起来却一点感觉都没有。那你就很难成就了,法大机小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