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丑四、领付家业喻分二:寅一、敕领家业;寅二、终付家财
寅一、敕领家业
让他领知家业,就是讲到方等、般若二时。看经文。
过是已后,心相体信,入出无难,然其所止,犹在本处。
世尊!尔时长者有疾,自知将死不久,语穷子言:我今多有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,其中多少,所应取与,汝悉知之,我心如是,当体此意。所以者何?今我与汝,便为不异,宜加用心,无令漏失。
尔时,穷子即受教敕,领知众物,金银珍宝,及诸库藏,而无希取一餐之意,然其所止,故在本处,下劣之心,亦未能舍。
我们知道,穷子从一个在外面流浪打工的流浪汉,到了大富长者家族打工以后,得到稳定的衣食,甚至于这个长者不断给他加价、加价、加价,他已经非常满意了。但是佛陀似乎是不太满意,还要给他一些增上。但是作为这个穷子来说,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了。我们看佛陀后面要怎么样再让他进步。
“过是已后,心相体信,入出无难。”过是已后,就是这个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时,证得阿罗汉果以后。阿罗汉一成就以后,双方面,这个父子关系改变了。什么改变呢?“心相体信。”内心当中互相信任,这个很重要。我相信你,你也相信我。为什么呢?儿子为什么相信父亲呢?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父亲所言不虚,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,所以他怎么样呢?闻大不谤。
所以说,入了圣位以后为什么很好引导?因为他闻大乘法不再毁谤了。不像凡夫,凡夫受到痛苦折磨以后,你跟他讲中道实相,他毁谤,他堕三恶道。所以佛陀非常害怕,佛陀不敢随便地跟业障凡夫讲大乘中道实相的法门,很怕你“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”。入了圣位以后,佛陀对你有信心,你对佛陀也有信心,互相都有信心,所以你说什么都可以了。
“入出无难。”所以在方等会上,入,他始闻大乘方等法门;出,犹见丈六比丘说小乘法。就是说,阿罗汉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,本来都想要入涅槃,但是佛陀以他的威德力把他们叫来听方等经。他听方等经的时候他也是随顺,但是他从法会下来,佛陀还是现丈六比丘相给他说法,所以这两个已经不互相冲突了。一方面听大乘法,一方面习小乘法,这样子对他来说,他可以达到平衡了。
虽然听大乘法,他的内心有变化吗?没有变化,“然其所止,犹在本处”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过,方等是弹偏斥小、叹大褒圆,佛陀展现了大乘的功德,用《维摩诘经》的功德,大乘的不二功德来刺激他。你说他没有改变,其实他还是有改变,叫“动执生疑”。就是他以前在《阿含经》的时候,对涅槃寂静是非常的执着,是百分之百的执着,现在这个执着有点动摇了。他心想,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原来大乘功德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好,是这么好。你看文殊菩萨,《维摩诘经》中他们是那么的自在,他们就算显神通都比我好。我显神通能够变出一只鸟,菩萨可以从变成一只鸟,这只鸟又变成十只鸟,这十只鸟又变成一百只鸟。他一看,光是神通力,阿罗汉就比不上大乘了。就是“一为无量、无量为一”的那种自在境界,阿罗汉实在是大开眼界。但是他的心态还是:虽然如此,我还是喜欢涅槃寂静乐。但是已经有一点点动摇了。方等会上的目的就是动执生疑。
我们再看佛陀进一步加码,用般若法水洗除他的法执。
“尔时长者有疾”,这个时候到般若会上,佛陀知道他一期的教化即将结束。“自知将死不久”,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了,所以就在般若会上说,“我今多有金银珍宝,仓库盈溢,其中多少,所应取与”。前面这个穷子来到家族是扫厕所,做卑贱的工作,现在让他管理库房。就是说,穷子,你现在在我们这边最资深了,你不要扫厕所,你现在“领知众物”,我的仓库里面什么是金银财宝,有多少,你应该要清清楚楚,以后就归你管理。
般若,叫做转教付财,佛陀要声闻人代替佛陀讲 法空的思想。给谁听呢?给菩萨听。那么声闻人为什么能够讲呢?佛陀就安慰他说,没关系,你讲,你会讲不是你的智慧,是我加持你的。其实蕅益大师说,声闻人会讲,表示他对法空是有所理解,他只是不能承当而已。所以开始怎么样?“领知众物。”就是说,你来做我的管家,你“当体此意”,你应该好好体会一下大乘佛法六度的功德的内涵了,你不能老是活在偏空的涅槃,你要好好了解大乘功德,它是怎么样进出的,怎么样开合,多少的等等。
“今我与汝,便为不异”,这地方说到重点了。就是说,在般若会上佛陀释放的消息是说,虽然你是打工的,虽然我是老板,其实我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。这个地方般若会上有两层意思:
第一个,蕅益大师说,“加被令说”。就是说,你说的法跟我的法是一样的,所以声闻人说法空的思想以后,佛陀说“如是如是”,你说得太好了,你说的法是如,我的法也是如,一如无二如。佛陀加被他们,所说的法佛陀加以印证。这第一个。
第二个,“法性皆如”。就是众生心如,佛心亦如,一如无二如。你证的空性虽然是我空,我是法空,但是一空无二空,所以“今我与汝,便为不异”。慢慢地怎么样?化解这个声闻人的法执。所以在般若会上说,“汝宜加用心,无令漏失”,你要用功学习,不要老是漏失于偏空的真理当中。
这个长者如此用心,我们看穷子的反应怎么样。
“尔时,穷子即受教敕,领知众物,金银珍宝,及诸库藏,而无希取一餐之意,然其所止,故在本处,下劣之心,亦未能舍。”
穷子经过领知众物以后,他的心态不一样。我们说过,穷子刚刚来到大富长者家是非常没有自信的、非常怯弱的,但是现在不一样了,现在能够站在大众面前来领导整个大富长者所有的珍宝财物。但是他的心情“无有希取一餐之意”。虽然在般若会上大谈六度的功德、大谈菩提心法门,但是他对这种大乘功德跟菩提心还是不生希求之心,所以他内心当中还是执着于偏空的涅槃,“下劣之心,亦未能舍”。
到般若会上,蕅益大师说,声闻人密得别益,就是秘密当中已经成就别教的思想。什么意思?别教是大乘的初期,别教是讲无量法门。就是说,你透过布施成就富贵,透过持戒成就尊贵身,透过忍辱成就庄严身,他把“无量的因成就无量的万德之果”讲得清清楚楚。声闻人听了以后他也随喜赞叹,但是他怎么样?别教的功德就差在一个地方,他不知道会归一心,他不知道是众生本具,就差在这里。他以为这些都要修来的。当然,修来也对,但是你修德还有一个性德,他不知道无量功德是众生本具。就是他得到别教的功德,但是没有入圆教。
但是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得出来,他的大乘善根已经开始酝酿,准备启动了。我们说过,声闻人一开始学佛,是来自于厌恶痛苦。后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是执着空性,他裹足不前,执着空性。到了般若会上,佛陀把他空性的法执彻底给动摇了,所以到了方等生疑,般若生悔。般若以后他有点后悔了,早知道我应该走这条路才对,你看这个功德这么殊胜。既然是又疑又悔,这个时候就是到了法华会上,就是佛陀正式出手要救拔他的时候了,要“会权入实”了。
寅二、终付家财
我们看寅二,佛陀正式地托付家财,看经文。
复经少时,父知子意渐已通泰,成就大志,自鄙先心。临欲终时,而命其子,并会亲族、国王、大臣、刹利、居士,皆悉已集,即自宣言:诸君当知,此是我子,我之所生,于某城中,舍吾逃走,竛竮辛苦五十余年,其本字某,我名某甲,昔在本城怀忧推觅,忽于此间遇会得之,此实我子,我实其父,今我所有一切财物,皆是子有,先所出内是子所知。
世尊!是时穷子闻父此言,即大欢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无心有所希求,今此宝藏自然而至。
好,“复经少时”,就是这个穷子经过《阿含经》的断惑证真以后,经过方等、般若的这样的一种法力的摄受以后,终于到了法华会上的〈序品〉。这个时候佛陀讲《无量义经》,佛陀在〈序品〉放光现瑞,这个时候他也了知了一为无量、无量为一,一心万行、万行一心的妙理了。所以这个时候,“父知子意,渐已通泰”,他不再执着于小乘的偏空涅槃之小果,他的心量慢慢地扩大,而且“自鄙先心”,对于过去执着偏空涅槃而放弃了六度的广大的功德,某种程度心生悔恨。所以佛陀知道度化的因缘终于成熟,他的大乘善根终于完全恢复了。
所以长者“临欲终时,而命其子”,就昭告所有二乘的声闻人,而且会亲族,把过去华严会上的大菩萨,还有国王——这个国王怎么说呢?蕅益大师说这个国王就是大小乘的经典,因为《法华经》可以会所有经典入一佛乘的思想。那么为什么大小乘经叫国王呢?因为每一部经都说它是最好的,每一部经都是国王,在一个国土里面他就是王。那么把大小乘的经典也找来;包括大臣,就是〈序品〉中十八位等觉菩萨;刹帝利就是十地菩萨;居士就是前面的〈序品〉中三贤位的菩萨,诸大菩萨都召集来。“即自宣言:诸君当知,此是我子,我之所生。”说这个打工的穷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。
那他以前是怎么回事呢?“于某城中,舍吾逃走。”这个某城就是说,每一个人善根退失的城不太一样。有些人善根退失,他追求财富去了,从财富之城退失了。你学佛到最后,你今生学佛来生怎么没有学佛呢?因为你生长在富贵家,整天管钱财,或者是被感情,色的因缘,色尘给带走了;或者是追求名,别人的赞美。总之,众生退转善根的因缘是各各差别,所以叫某城,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逃走不一样。
逃走以后,“竛竮辛苦五十余年”,在六道里面轮回,到人天三恶道等等。“其本字某,我名某甲。”他过去蒙佛陀教化的时候,或者在家,或者出家,有一个法号。但是现在已经怎么样?过去逃走,逃走以后,“昔在本城,怀忧推觅”。我在“本城”,我在法身的大般涅槃的时候,老是在思念这些在三界流浪、过去被我度化的三乘的诸子,看看有没有度化的根机。“忽于此间遇会得之”,就是终于感应道交了,穷子的出离心、佛陀的大悲心,终于不期而遇。
“此实”,这个人真的是我所生的儿子,我也是他真实的父亲。“今我所有一切财物,皆是子有。”我这些珍宝都是这个穷子所有。“先所出内是子所知。”我所说的这个功德怎么妙用,我前面在方等、般若都跟你讲清楚了,你只要直下承当就好。这个不是技术的问题了,只是你心态的问题。
“世尊!是时穷子闻父此言。”听到佛陀说你是我的儿子,我们看这个穷子怎么反应。“即大欢喜,得未曾有。”这个穷子已经不像前面那么的小智德薄,闻大逃避,而是怎么样?生大欢喜,得未曾有。而且他作如是念:“我本无心有所希求,而此宝藏自然而至。”穷子来到大富长者家,是追求衣食,远离痛苦。没想到这么一个经过以后,居然继承了这个长者所有的财富。
当然,这个核心思想,他为什么能够“会权入实”呢?就是不求而得,这个很重要。诸位!我们刚开始修行要有所得,我们必须让自己踏出第一步。因为我们面对烦恼业力的时候,一开始从解脱的角度,要找到一个你满意的结果,比方说极乐世界,比方说偏空涅槃。就是说,你要离开三界,你要给自己一个让你自己满意的理由,来说服你自己。你说我离开三界没有任何理由,那你不会离开的。凡夫的角度一定要先有一个目标。
但是你从解脱到成佛的时候,成佛就不能求了。就是说,如果你今天是穷子,你有两个选择:你还想领工资,那你一辈子就打工的,就算你做到管理者、当家师,你只要领工资,你就不是老板的儿子。没有看到哪一个家族企业还在领工资的。“不求自得”是说,他本来是有所求而来到家族,后来他终于知道不求是最圆满的求。他因为不求,也不再执着涅槃了,所以他的真如本性就显现了。
有一位禅师,他问另一位禅宗的大德说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”就是禅宗的心法是什么?这个禅宗大德说:“与汝互动者是。”这句话说得好!与汝互动者是,就是“不求自得”。就是说,你念佛,你念佛的时候心中出现佛号。
诸位!谁跟佛号互动?不是嘴巴念佛,是你的心跟佛号互动嘛。当你持咒的时候,与汝互动者是。说我心中创造一个咒语,谁跟这个咒语互动?能念的心,所念的咒语,是你的心跟它互动。好,阿罗汉他为什么不求自得呢?说,好,我喜欢偏空涅槃的寂静,与汝互动者是。谁跟空性的涅槃寂静互动?就是你的心。
所以没有错,诸位!这是一个过程。我们刚开始遭遇痛苦,我们要有所求来离开痛苦,叫做解脱道。解脱道一定要有所求。但是解脱道进入到菩提道的时候,你有所求,你就不能成佛了。所以这个佛法是一个过程。我们刚开始用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来引导我们离开三界。但是我跟你保证,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心态会改变,你因为有所求而往生,但是你到了极乐世界,因为无所求你才可以成佛。
不过没关系,佛法讲权法妙、实法妙,现在是要有所求,因为现在是你要解脱嘛。当然就是说,〈譬喻品〉跟〈信解品〉都是先权后实,先有所求,再不求自得。到了〈药草喻品〉就不一样,〈药草喻品〉是更高了,那是佛陀做总结了。就是我们经过〈譬喻品〉和〈信解品〉的会权入实,先解脱再成佛以后,到了〈药草喻品〉是权实不二,它把解脱道的有所求跟菩提道的无所求同时操作。所以我们现在学的叫“会权入实”,到了〈药草喻品〉是“权实不二”。对我们来说当然是比例的问题,就是你怎么样操作有所求的权法跟内观的无所求的真如,这个是要多少比例,那你就各人去操作。
总而言之,穷子从一个打工的升到最高的一个管理者——当家师,他为什么变成儿子?就是四个字,因为他“不求”,所以“自得”,就这样子,要超越因果法。你还想追求回报,你就永远不会成佛。
我们今天先上到这,下一堂课我们用附表做一个总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