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6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6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6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调伏其心乃教大智
  
  佛陀就像前面大富长者一样,“知子志劣”,看到这个诸子长时间在轮回受到痛苦以后,既愚痴又狭劣,所以他知道慢慢来,不着急。先用我空让他安定下来,以方便力调柔其心,让他先稳定,不要那么躁动,然后才付给他一切财物。“佛亦如是,现希有事。”佛陀也是一样,先为实施权。对于好乐二乘涅槃的人,“以方便力,调伏其心,乃教大智”。佛陀先用我空来破除生死轮回,再用般若的法空破他的我空。他是两个次第:先用我空给他安住,再用法空来破我空。所以这个方便力是很重要。
  
 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个事情来看。就是说,空性的涅槃跟真如本性的差别在哪里?我们看禅宗一个公案就知道了。禅宗的公案,神秀大师的偈颂是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六祖大师的偈颂是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我们看这两个偈颂。
  
  “时时勤拂拭”,你才能够“莫使惹尘埃”。神秀大师的思想是放在灰尘。诸位!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:有一个镜子,上面有很多灰尘,当然有好的灰尘、不好的灰尘,你会把重点放在灰尘还是放到镜子?这是关键了。就是你家里面有个镜子,你放在灰尘,那你一辈子只能够去管灰尘了,你就看不到镜子了。你注意灰尘,你就看不到镜子了。
  
  六祖大师的成功,就是他看到了镜子。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我举一个例子。比方说我们今天,为什么有为造作永远不究竟?比方说我们年纪大了有病痛,有病痛当然你可以从因缘观病痛,因为我业障重,所以我拜忏。这也不错,你至少知道诸法因缘生。但是如果你知道万法唯是一心就更好了。就是说,如果你从诸法因缘生看问题,你会落入得失的概念,因为,因果的思想虽然可以断恶修善,但是因果思想会把我们带入二分法,你就很在乎病痛。你今天把这个病痛忏悔忏好了,但是我们罪业是永远忏不干净的,你过了几年又生了一个病!今年可能是牙痛,明年变成胃痛,所以你就永远被这个病痛折磨。就是说,你今天把东边的灰尘擦干净了,明天西边的灰尘出来了;你擦西边灰尘,南边的灰尘又出现了。所以你永远活在擦灰尘。
  
  六祖大师的意思就是说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我站在心性的角度,灰尘就是灰尘而已!他把人生当历练,所以安住真如以后,对任何的因缘他是不迷不取不动,他是站在心性。站在心性,你所现的快乐也好,痛苦也好,什么寂静也好,什么相状也好,那都是如梦如幻的。
  
  所以,这就说明一个人有没有回家是很重要。穷子他为什么一定要回家才能继承财宝?就是,无论你怎么打工,你打工一辈子你就是有所得,你就永远是灰尘。所以诸位!《法华经》告诉我们一个观念,虽然我们一开始初学要知道诸法因缘生,但是你读《法华经》,你要知道万法唯是一心,你试着从一念心性去看人生,这些都是唯心所现的。所以我们修行怎么样呢?就是实践理想。不要去管这个心中的影像是好是坏,反正我们尽心尽力,但是把成败得失可以放下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今天这个穷子能够回家,就是他不再打工了,他回家住了,就是把这些得失的概念放下。就是不要重视灰尘,回到镜子。
  
  寅二、合心欢喜
  
 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
  
 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
  
  如彼穷子得无量宝
  
  “我等今日,得未曾有。”当这个穷子放下“诸法因缘生”,他好不容易得到的涅槃寂静,他知道不究竟,放下以后,他得到更多。“我等今日,得未曾有。非先所望,而今自得。”我一开始要追求涅槃寂静,结果成就的是无量财宝。
  
  看第二段。
  
 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
  
 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
  
 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
  
  始于今日得其果报
  
 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
  
  今得无漏无上大果
  
  那么他今天才成就真正的道果。“世尊我今,得道得果。”他以前是只有得道,而且是小道,就是涅槃寂静的我空之道,他以前是没有果。到法华会上,既得道,就是大菩提,得到中道智慧,又得果。他那个涅槃,诸位!你今天舍弃有所得心,那这个涅槃就不是寂静乐,那这个涅槃叫做常乐我净四种功德。成就大菩提的道,大涅槃之果。“于无漏法,得清净眼”,于中道的实相无漏法得清净眼,就是开佛知见,成就圆教的初住。“我等长夜,持佛净戒,始于今日,得其果报。”我无量劫来持戒、修习四念处,终于在今天得到无上菩提跟涅槃的果报。
  
  看第三段。
  
 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
  
 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
  
 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
  
  于诸世间天人魔梵
  
  普于其中应受供养
  
  这个讲到得道得果,大菩提、大涅槃的功德妙用。
  
  “我等今者,真是声闻。”声闻弟子,以前只能够说相似于佛陀的儿子,很像佛陀的儿子,但是子义未成,你没有继承家业。我现在回光返照,回到一念心性以后……其实你回到心性,诸位,你回到心性,涅槃寂静没有失掉。但是你这个时候叫做“真是佛子”,你是真实的声闻弟子。为什么呢?因为“以佛道声,令一切闻”,我可以在无佛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。圆教初住,等同别教初地,可以在一百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来成佛。
  
  “我等今者,真阿罗汉”,所以都加一个“真”。阿罗汉是无生、杀贼、应供,其实四果阿罗汉只是少分地证得无生、少分的杀贼、少分的应供,只有圆教的初住才是真实的无生、杀贼、应供。“于诸世间,天人魔梵,普于其中,应受供养。”你真正地要能够广度众生,才真正能够受众生供养,叫做真阿罗汉。
  
  也就是说,当我们放弃有所得心的时候,其实我们得到所有的东西。我们刚开始修行,可能都是(真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)像海豚一样,我们表演一个好的动作,我们希望主人丢一个鱼给我们吃。我们今天拜忏,我们希望消业障,结果我们就把心放在消业障:不错,拜忏消业障!我们布施,我们希望能够透过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。这是正常的。就是我们会从因缘观来看人生。
  
  但是,你这样子格局就很小了,你可以换个方式。换个方式就是说,我透过布施来开显我内心自性的功德,我透过拜忏来开显我内心自性的功德。我们试着从回家的角度来修行,那你就是“真是佛子”,“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,得佛法分”。同样的权法操作,但是你有没有回家是很重要!就是我们要试着从“诸法因缘生”回归到“万法唯是一心”的概念。
  
  这个地方就是,你看阿罗汉他什么事也没有做,他在法华会上回归一念心性以后,他是既得道又得果,真是声闻、真阿罗汉、应受供养,他整个生命法界改变了。他就是改变一个观念,从“诸法因缘生”回归到“万法唯是一心”,就这样子。
  
  辛二、叹佛深恩分三:壬一、叹佛大恩莫能报;壬二、叹佛实智不思议;壬三、叹佛权智得自在
  
  我们看最后的辛二,叹佛深恩。这个地方有三段。
  
  壬一、叹佛大恩莫能报
  
  先看第一段,叹佛大恩莫能报。
  
 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
  
  怜愍教化利益我等
  
  无量亿劫谁能报者
  
  这个地方,声闻弟子从这种权法的涅槃寂静转成回归一心,变成大般涅槃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以后,他感受到佛陀的大恩大德,所以感慨:世尊的大智、大悲之恩哪!您老人家能够在我胸量狭小、执着心很重的时候,跟我讲诸法因缘生,让我成就涅槃,为实施权;时间到了又开权显实,告诉我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”,一切法唯心所现!所以“怜愍教化,利益我等”凡夫二乘这种根钝遮重的众生,“无量亿劫,谁能报者”!这是叹佛深恩难报。
  
  第二个,别明尽心供养。
  
 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
  
  一切供养皆不能报
  
 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
  
  于恒沙劫尽心恭敬
  
  又以美膳无量宝衣
  
  及诸卧具种种汤药
  
  牛头栴檀及诸珍宝
  
  以起塔庙宝衣布地
  
  如斯等事以用供养
  
  于恒沙劫亦不能报
  
  “尽心供养”当中分两段:第一个讲内财供养,再讲外财供养。先看内财供养。
  
  “手足供给”,用我的手脚来供佛陀使唤,或者是“头顶礼敬”,就像观世音菩萨把佛陀放在他的头顶上,顶戴佛陀,这叫做内财供养。如是的内财供养,就是用身口意来供养,是“皆不能报”。“若以顶戴”,用头部顶戴佛陀,或者是用两个肩膀来负荷佛陀,“于恒沙劫,尽心恭敬”。这第一个。
  
  再看外财供养。或者以美膳,美好的熟食,或者无量的宝衣,或者种种的卧具、种种的汤药,乃至于“牛头栴檀,及诸珍宝”,用珍宝来起塔庙,这当中还用宝衣覆满地上,“如斯等事,以用供养,于恒沙劫,亦不能报”。这是说明报恩。
  
  天台的章安灌顶尊者,他讲这个佛恩,从三个角度说。我们怎么知道佛恩这么的希有呢?
  
  第一个,他说,“入慈悲室”,就是佛陀的慈悲之德。就是佛在一念清净心中,随时观察众生的根机是否成熟而伺机教化,所以佛陀的大悲心随时都在,并没有离开我们。这第一个,慈悲德。
  
  第二个,忍辱德。忍辱,“着忍辱衣”。众生善根成熟,佛陀随时示现应化,来演说三乘的教法,来安稳众生。佛陀会先忍辱。你善根没有成熟,佛陀不会马上跟你讲万法唯是一心,佛陀只会讲诸法因缘生,叫你从因缘当中去扫厕所,去管理家务,去成就功德,让你安稳。
  
  第三个,“坐法空座”。就是会权入实,就是智慧德。当你的身心得到安稳,大乘善根成熟,佛陀以一佛乘的思想来导归一念心性,从诸法因缘生告诉你“万法唯是一心”,而真正地回家。
  
  所以佛陀有三德,慈悲德、忍辱德跟智慧德。这三种恩德是难以报答的。
  
  壬二、叹佛实智不思议
  
 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
  
  不可思议大神通力
  
 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
  
  佛陀有两种智慧:
  
  第一个,真实的智慧,就是一心三观,佛陀自受用的佛的知见,“诸佛希有”。佛陀的真实智慧,一心三观。佛陀看事情是从一念心性来看事情,所以他看所有事都是即空即假即中,要一心三观。
  
  这种一心三观的中道实相,第一,是广大“无量无边”。它是一种清净德,它离相清净,“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”。第二,是深妙不可思议,他圆具万德。所以他有“大神通力”,而且“无漏无为”。他这个广大的神通,三身四智,无量无边百千陀罗尼门,都是与无漏无为相应的。他不但是没有过失,而且有功德庄严。是“诸法之王”,它是一切法的根本,就是一切法的功德来自于佛陀的中道智慧。
  
  再看下一段。
  
  能为下劣忍于斯事
  
  取相凡夫随宜为说
  
  当然,如果我们胸量很小,执着心很重,没办法接受万法唯是一心,那没关系,佛陀告诉你诸法因缘生。你一定要有所得,就是说,现在要你回家有困难,你还是想打工,那没关系,那我就告诉你,好,那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各自都有各自的功德。你想取相,与其取一个不好的相,那佛陀创造一个好的相状让你取。佛陀用功德相让你取,用涅槃的空性让你取,佛陀是可以忍耐你的成长的,可以“忍于斯事”的。就是佛陀的实智不可思议。
  
  壬三、叹佛权智得自在
  
 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
  
  知诸众生种种欲乐
  
  及其志力随所堪任
  
  以无量喻而为说法
  
  佛陀在说法的时候,是先“为实施权”,先用权法。“诸佛于法,得最自在。”佛陀对于一切的有为、无为诸法得自在,所以他怎么度化众生呢?
  
  首先“知诸众生,种种欲乐”。佛陀施设权法,他一定知道你的痛苦点跟好乐,就是你为什么学佛。如果你是为了离开痛苦而学佛,那么佛陀会跟你讲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让你先远离痛苦;有些人是胸量比较大,他为了创造功德而学佛,那么佛陀就跟他讲缘起性空的思想,这个空性能够容受万德的。所以,佛陀会先看看你心中的希望跟你的痛苦点,以及所产生不同的志向,“随所堪任”,所以才能够用种种的譬喻来说法,所以佛陀先观机才能够去教育的。这个是权法。
  
  我们看第二个,“开权显实”。
  
 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
  
 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
  
  种种筹量分别知已
  
  于一乘道随宜说三
  
  所以,等到我们众生善根成熟的时候,才真正地会归到一心。前面是从一心而说三乘,最后由三乘再回归到一心。到这里,等于是整个〈信解品〉。
  
  其实我们看〈譬喻品〉跟〈信解品〉的观念,两个都是一样的,都是针对于钝根,钝根人,就是声闻人,这纯粹是声闻人。声闻人的有所得心很重的,所以他是先工作再回家。但是我们看,我们下一次开始讲〈药草喻品〉就不一样,〈药草喻品〉是佛陀在讲完会权入实以后,正式讲权实不二。〈药草喻品〉它的观念是认为,要先回家再工作,你最好的选择是先回归到一心真如,再来修一切的因缘法。当然,这个地方就牵涉到每一个人根机了。
  
  总而言之,《法华经》的思想是“权实不二”。权法的重点是有所得,实法的重点是在众生本具,你不会得到任何东西的,你所有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给你的,而权法是认为因缘给你的。你觉得,到底是“因缘给我的”比较能够启发我修行的意乐,还是认为说“你自己给你的”你比较能够接受,这个就是个人去调整了,这是比例的问题了。但是我们先不谈根机,从理论上说,你认为是你自己给你的,你会进步比较快;你要是认为因缘给你的,那你就是还没有回家,还在打工了。当然也不错,起码你可以得到快乐、得到涅槃、得到往生。
  
  所以,到底是权法的有所得,还是实法的无所得,这个地方怎么调配?如果你这个人执着心很重,你一定要“因缘给你”你才要修行,那你就多花一点时间在〈譬喻品〉跟〈信解品〉;如果你觉得我可以接受“一切法是我自己的心现出来的”,我不用向外求,我不要因缘给我,你拒绝了因缘,那真如就要给你了。就这样子。如果你能够接受“我自己给我的”,那你就可以注意一下〈药草喻品〉。我们下一堂课要讲〈药草喻品〉。
  
  所以,一个是会权入实,先从权法入实法;一个是权实同时操作,这两个大家可以做一个比较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