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丑二、合舍几用车喻分二:寅一、合舍几;寅二、合用车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面,我们看丑二的“合舍几用车喻”。
我们前面讲到,佛陀是怎么样来到世间呢?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。佛陀是准备好了才来到人世间的,所以他施设的法门都是一种全盘的规划。佛陀不会说想到什么做什么,没有这回事情。佛陀的法为什么叫一佛乘呢?就是说,除非是你学外道,你说我以前修外道,那对不起,来到佛教你就没办法对接,你前面学的都白学了。你只要以前是学佛法的,就是佛陀说的法,跟《法华经》都可以对接。因为佛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长线的布局,都是“为实施权”。不管是修什么法,只要是你听佛陀的话去做的,佛陀保证你是绝不虚妄。即便修阿罗汉,他修了成就涅槃,也不虚妄,他对接过来,直接入“相似即佛”。
他也没有吃亏,他前面的阿罗汉也没白走。
所以诸位!你记得,只要你以前修的是佛法,只要是佛法,是佛陀说的话,佛陀要你布施,叫你持戒、忍辱,虽然一开始没有圆满,但是绝对功不唐捐。就是你以后回归到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你前面所修的绝对不会白费。为什么?因为佛陀是“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”。佛陀可以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,一定可以对接,你这个法跟我这个法一定可以对接。
从佛的角度,当然是希望给众生最圆满的,尽量不要施设方便。但是佛陀看到了两件事,非常严重:第一个,三界火宅。众生的五蕴已经进入了不稳定的状态,感受、想象,色受想行识非常躁动;更重要的是寿命短暂,五浊恶世现前。这第一个,环境不好。第二个,内心又起严重的颠倒妄想,“不觉不知”。这两种情况,一个是外境,一个是内心。
你看佛陀处理事情,佛陀从来不改变外境,因为五蕴是个果报,是长时间过去的积累。你为什么就在这个时候出世呢?你怎么就不在正法时代出世呢?共业所感。佛在世时我沉沦,今得人身佛灭度。这是我们的共业。共业没关系,你要有自知之明那也就可以。所以佛陀不改变外境,改变内心,加强内心的觉知。佛陀必须改变我们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,这个盲点要解决。
寅一、合舍几
解决这个盲点,第一个,舍几,就是舍弃了《华严经》的大乘的这种圆顿法门。
舍利弗!如来复作是念: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,舍于方便,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、力无所畏者,众生不能以是得度。所以者何?是诸众生,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,而为三界火宅所烧,何由能解佛之智慧。
佛陀要解决众生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,佛陀就想:我有神力及智慧力(佛陀度化众生,两种方式:一个神通力,第二个说法),如果我不用三乘的方便,直接讲一佛乘的思想,告诉大家——火没关系,大家安住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观,就能够成就十力、四无所畏。但是法大机小,众生不能因为实相的观照而得度。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,第一个,老病死的折磨,更可怕是你寿命太短。大乘的佛法都要长时间积累的,而你这个外境不断地干扰你,遮障太重,所以早晚被这个三界火宅所烧,就没办法解大乘实相的真理。佛陀解决这个不觉不知的问题,一开始是讲《华严经》,“譬如日出,先照高山”,直接讲大乘的圆顿法门,直接发菩提心,修六度,说咱不怕,我不怕火,我只要菩提心发起来,修六度法门,火就不是火。
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,蕅益大师用四个字解释说,为什么此法不通呢?因为众生“执物不坚”,就不坚固,就是说善根不够啊。大乘佛法信心很重要,你要坚持下去,不能念要他念。所有的大乘法门都是不思议境,因为大乘法门不像小乘法,可以马上看到效果,它是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。这些二乘的诸子善根不够。
善根不够有什么问题呢?执物不坚的后果,你善根一退落以后,就是我们前面〈方便品〉说的:“若但赞佛乘,众生没在苦,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。”就是说,他这个机不相应,他不能坚持大乘法门。你跟他讲大乘法门,糟了!他善根一退失就到三恶道去了。
诸位!佛陀的底限就是,想尽任何办法不能让众生堕落三恶道。这是关键,这是底限。因为堕落三恶道对我们善根的伤害是毁灭性的。增上生,你可以慢慢来。你看有些求增上生的,今天进步一点,明天进步一点。但是你一定要善得人身,这是一个底限。修行,你说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,也可以,但是请你不要到三恶道去,你要有本事让自己远离三恶道。因为你到三恶道,当然很多痛苦,那就算了,痛苦生灭法就过了,关键是你从三恶道出来,你这个人就傻傻的,就是根性迟钝,心识闇钝。就是说,你过去的善根遭受到毁灭性的伤害,你要经过很长时间去弥补,才会恢复到你现在的功力。只要你去一趟三恶道,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。
所以,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,如果给他们直接讲大乘法门,“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”。有三恶道的危机,佛陀不能冒这个风险,法大机小。所以佛陀“拟”,就是佛陀是想想看这个方法可行不可行,就是拟宜;后来想想不行,“破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”。这时候佛陀就放弃了华严的圆顿法门。
那怎么办呢?看下一段,寅二的“用车”。
寅二、合用车分三:卯一、合拟宜三车;卯二、合三车希有;卯三、合适子所愿
卯一、合拟宜三车
舍利弗!如彼长者,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,但以殷勤方便,勉济诸子火宅之难,然后各与珍宝大车。
如来亦复如是,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,但以智慧方便,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,为说三乘,声闻、辟支佛、佛乘。
佛告舍利弗说,“如彼长者”。佛陀就跟前面的长者一样,虽然身体很有力量,有神通力,有智慧力,但是长者并没有直接把他抱出去,而是用殷勤方便,用勉励的方式,说这个火宅外面有好的车子,你们只要到外面去,就能够自在游戏。你不就是喜欢游戏吗?有更好的游戏!所以诸子就利用这样的引导,出离三界之难,“然后各与珍宝大车”。
这个长者的方法是两阶段,佛陀也应该是两阶段地度化众生,不能直接讲大乘的菩提道,要先讲解脱道再讲菩提道。为什么?因为避免堕落三恶道。“如来亦复如是”,佛陀虽有广大的十力、四无所畏这种大乘的功德而不用,没有直接地把这个法传给众生,而是用三乘的空性法门,在火宅中救拔众生,为说三乘法,说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,就是解决生死问题,这是一个基本。
《楞严经》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,圣人的修学跟凡夫不一样。《楞严经》讲这个二十五圆通,有人就问佛陀说,你这个二十五圆通每一个法门都可以修啊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七大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能够回归真如本性,为什么佛陀要去选圆通本根呢?佛陀说,这得看情况。圣人没有契机的问题,只要契理。圣人是只要道理对了,他就可以修了。凡夫一定要契机,因为凡夫五蕴的功能太强烈了,他一定要注意他的感受。他有他的想象,他有他的“深心之所欲”,他有他的希望。所以,对凡夫,你只要不契机,他就执物不坚,他就不能坚持,这个法对他就没有用。
也就是说,从契机的角度,虽然三乘的空性赶不上中道实相,但是因为契机,先解决解脱道,再成就菩提道。
净土宗也是契机。你看我们净土宗也是两阶段:先到净土去,然后亲近十方诸佛,然后就广修无量的六波罗蜜。所以我们凡夫,修净土宗的人,重点还是在往生,很少人说修净土的人他现在就开始行六波罗蜜的,很少。净土宗其实要都摄六根的。印光大师说,净土宗到晚年要少管闲事。
那这样讲的话,你说,违背大乘的思想!你如果讲这句话,就说明没有学过《法华经》。什么叫权法妙?什么叫实法妙?因为你现在三界火宅,你的重点不是成就菩提道,你要赶快出离三界火宅。所以,你说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,这句话合乎实相的道理,但是不契机。为什么不契机?因为你要面对三界火宅。
大乘佛法修行的条件比较严格。五浊障大不障小,所以你修出离心,火烧得越强越好。但是修菩提心,菩提心一开始是要保护的,你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,更重要你寿命要久远。你看,你如果是生长在一种净土,动不动就给你二十劫、三十劫的寿命,你可以修大乘佛法,你慢慢修,又不着急。你只有八十岁,扣掉你以前颠倒的时候二十几岁,你晚年的时候身体又体弱多病,你真正能够修的才几年?所以,生生世世行菩萨道,从现在末法时代来说,契理不契机,不合乎现实。
什么叫契理契机呢?就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。现在这个时候寿命短暂、身心世界躁动,一定要走两阶段式的成佛之道,先解脱、再成佛。佛陀就是这样思考的。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一开始没有向三乘人讲华严,而是直接施设方便,就是解脱道虽然不圆满,但是契机。
卯二、合三车希有
而作是言: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,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。若贪着生爱,则为所烧。汝速出三界,当得三乘,声闻、辟支佛、佛乘。
我今为汝保任此事,终不虚也。汝等但当勤修精进。
如来以是方便,诱进众生,复作是言:汝等当知此三乘法,皆是圣所称叹,自在无系,无所依求。乘是三乘,以无漏根、力、觉、道、禅定、解脱、三昧等,而自娱乐,便得无量安隐快乐。
那么佛陀施设三乘以后,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劝修。佛陀说:“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。”就是众生们,你们不能再好乐三界的快乐。
佛陀讲苦谛,就是这个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。你追求快乐,但在每一个快乐当中,“以有烦恼故,有诸罪业故,有老病死故,非实安乐住”,这个快乐有过失,要我们知苦。第二个,断集。用无常、无我的智慧调伏爱取烦恼,勿贪粗弊的色声香味触法,调伏爱取。因为你贪着爱取,你就会为三界火所烧。这个断除内心的爱取。知苦,断集,后面就是慕灭,修道。应该出离三界,成就三乘——声闻、辟支佛、佛乘等种种的涅槃、出世的功德。“我今为汝保任此事,终不虚也。”
佛陀劝修说:“汝等当勤修精进。”为什么要勤修精进呢?因为佛陀用三乘的方便来诱进众生。这个“诱”,就是出离三界火宅叫做诱。什么叫“进”呢?成就无上菩提叫做进。就是说,你今天只要出离三界,后面的路你就不用着急了,你先听我讲这一段出离道(凡夫最难度化了,这个生死凡夫。我们前面说过,成佛之道,三界的生死是最难度化),只要你能够接受我的“诱”,我就会让你成就“进”。诱就是离开三界火宅,进就是成就无上菩提。
复作是言:汝等当知,此三乘的法门,三乘的空性,尤其是我空的智慧,是十方圣人之所称叹。为什么空性这么好呢?自在无碍。你修空性,你今生贪的少一点,你就不会有痛苦。今生远离痛苦,来生无所依求,不受轮回之苦。“自在无系”是约今生的安乐,“无所依求”是约来生的涅槃乐。
所以,乘是三乘。我们修无常、无我的空性,能够以无漏的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分、四禅、八解脱,还有三三昧等,而自娱乐,便得无量安稳快乐。注意!佛陀告诉我们追求快乐没有错,但是要加两个字:安稳。请你追求安稳的快乐,不要追求有过失的快乐。
这段劝修的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,就是“勤修精进”,这是成败的关键。
其实佛法修学,尤其是老参,最怕落入什么?落入一潭死水。你看有些人,年轻开始修,到老的时候,修行就是怎么样?就是做功课。时间到了就去拜佛,时间到了就拿念珠来念佛,时间到了又去做其他事。就是说,他没有注意一种修行的意乐,修行变成一潭死水。注意!死水不藏龙!没有一只龙是在死水,都是在活水。
所以,你要“勤修精进”,就是说,你不能什么都“无所得”。佛陀的意思就是说,你修我空观有所得的,你能够怎么样?自在无系,无所依求,今生成就安乐,来生成就涅槃。所以修行它是怎么样?要有一个目标。
就像我们净土宗也是一样,你不是时间到就念佛,你那个佛号要有一个引导性,你要有依报庄严、正报庄严、功德庄严,庄严想、功德想。就是修行不是只有法门而已,要有意乐,最怕就是落入一潭死水。所以佛陀讲三乘以后就劝修。怎么劝修呢?勤修精进,思惟这个修行的功德。
卯三、合适子所愿
舍利弗!若有众生,内有智性,从佛世尊闻法信受,殷勤精进,欲速出三界,自求涅槃,是名声闻乘;如彼诸子,为求羊车出于火宅。
佛陀讲三乘的法门,其实是面对三乘的根机。我们说过,凡夫的修学契机比契理更重要,不见得要圆满,重点在相应。
那么为什么四谛法适合声闻人呢?什么叫声闻根性呢?他有两个重点:第一个,内有智性。声闻人的特点,智性,他要有出离心。一个人落入痛苦不可怕,但是他对痛苦要有一个强烈的觉知。声闻人对痛苦的感受很强烈,他那种对痛苦的自觉性很强,他能够很主动地“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如冤家”,厌恶生死。这是第一个,他对生死的痛苦觉性高。第二个,从佛世尊,殷勤精进,欲出三界。他有这种追求涅槃的决心,“自求涅槃,是名声闻乘;如彼诸子,为求羊车出于火宅”。第一个他有智慧,第二个他有出离心。
其实,三乘所修的法都是空性。简单地讲就是,出离道不需要修到一心三观,就是我空,你只要放弃主宰,不管你是修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,都是方便,重点在于拔掉那个我,那个自我意识。但是同样是我空,智者大师说,声闻人的我空要带一点苦谛,那是他以“苦谛”为根源。就是他带有一种出离的我空,他是为了厌恶痛苦而成就我空。声闻人的下手就是无常,无常就是痛苦。你想想看,你说所有的事情都是暂时的,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有价值的了,所以无常故苦。你用无常去看所有的人事物,没有一件有价值的。你会去追求天上的彩云吗?它再漂亮也是暂时的。所以声闻人的特性就是,他从苦谛下手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