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一十四面,我们看寅二的“父见子”。
这一科我们讲到〈信解品〉。〈信解品〉主要是讲一个穷子的譬喻。这个穷子譬喻,佛陀首先讲出两个状况:一个说明这个穷子善根退转。他是怎么善根退转呢?是因为舍父逃逝,久住他国。这个穷子本来是学习大乘佛法的,但是后来在轮回当中,慢慢地他离开了三宝,也不再拜佛,也不再学习佛法了。这是第一个因缘。第二个,长时间地在三界轮转,这对我们的善根是伤害的。
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。
我们凡夫修学,在唯识学上说,叫做带妄修真。我们虽然是不断地拜佛、念佛、学习经典,在心中产生一种真实的道法,但是这个道法怎么样?不纯正,夹带妄想。就像黄金一样,这个黄金不是纯的黄金,它夹有各种的砂石。
真中带妄,这就有问题了。如果我们善根增上,我们这个时候善根强,由善根来主导妄想,那我们是处于一种进步的状态。你看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,明天又比今天进步了。所以,善根主导的时候,我们就落入一种进步的循环。但不幸的是,当妄想增上的时候、由妄想来主导善根的时候,我们就处在退步当中了,就是你会感觉到你这段时间一天一天地在退步。所以我们凡夫的修学叫做真中带妄,它就是进进退退,退退进进,这就是凡夫的修学。
但这个问题还不大,因为你善根还在,所以这个妄想它有一定的分寸,一定的控制能力。那么最大的考验在什么时候呢?就是死亡到来的时候。死亡到来的时候,就有两种情况了:
第一种,就是你今天栽培的善根开花结果了。有结果了,那恭喜你:你或者到涅槃去,或者到净土去。那你今生的善根就有一定的美好的结果,那你就没有所谓的退转的问题了。因为你爬山一次到顶,你能够一鼓作气,一次到位。
第二种,如果不幸的是,我们今生的修行是没有结果的,就是你死了以后,不幸没有往生。没有往生,那就是考验你善根的时候了,就是你那个善根受到生死轮回的严重考验。如果你善根栽培得很强,就是观照力强,誓愿力也强:你对中道的实相有强烈的观照、对于菩提心有很坚固的发愿,那么你在轮回当中会很快地恢复你的善根力。你看智者大师、蕅益大师的传记,他们在一出生没多久就遇到三宝,就开始修学佛法,所以轮回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问题。
但比较麻烦的是,如果我们今生只是一种事修,有时间做做功课,平常就是打妄想,就是你那个理观非常薄弱,你平常只是在做功课,这样子的善根就很可能堕入印光大师所说的三世怨的法则当中。什么叫三世怨呢?就一个善根薄弱的人,堕入轮回以后,他今生没有结果,来生会出现大福报,这是最不幸的。就是你轮回以后,马上出现福报,就表示你善根退转了,这个善根已经不能把福德摄住了。出现大福报的结果就是放逸、享受,到最后第三生就堕落三恶道去。一旦你堕落三恶道,那你前面所修的善根基本上就破坏了。那么你的人生,就算你从三恶道出来,你离三宝就非常遥远了。
这个穷子善根退转,就是因为:第一个舍父逃逝,第二个久住他国。久住他国就是说,我们修行人,你要么就别修行,你要修行就一鼓作气,就是打铁趁热。我们最怕你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结果,你涅槃也不能去,往生也没有往生,你就在三界里面耗着。这种没有结果的修行到最后很容易退转,你扛不住生死业力的折磨的。所以这个穷子是怎么回事呢?说是舍父逃逝。他过去亲近过两万亿佛所,在两万亿佛所当中,蒙释迦牟尼佛的教育,栽培了大乘善根,应该也发了菩提心,但不幸的是他没有一鼓作气。
当然,大乘佛法一鼓作气很难,所以在退转的因缘当中,大乘的善根是最容易退转。这蕅益大师说,五浊障大不障小。因为中道的实相很难维持,我们很容易生起偏激的思想,要么偏空,要么着有。偏空着有是很简单的,但是你要保持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,是非常困难的。所以大乘善根是禁不起你修行没有结果的,不可以没有结果的。所以,轮回拖得越久,就是你修行一直没有结果,你前生也没有结果,今生也没有结果,来生也没有结果,那就是一个不幸的征兆了,就是一种退转的征兆要出现了,尤其是堕三恶道,那就真正退转了。
善根退转以后,我们现在在乎的是它什么时候恢复。善根退转总有个头吧?我们讲真能破妄。在经文上说,这个穷子经过长时间的流转,经过五十年的时间。这五十年,这个有大乘善根的穷子,他去过哪里呢?他去享受过天的快乐,他也做过人,他也去过畜生道,也去过饿鬼道,更不幸的是他也去过地狱,整个六道轮回全部经历过了。
那么,后来是怎么恢复善根的呢?“渐渐游行,遇向本国。”经文讲出两个重点:
第一个,他得到人身。一个人要恢复善根,基本上没有一个人在天界恢复善根的,没有,因为太快乐了;也没有人在三恶道恢复善根的,也很少。所以,你过去的善根退转以后要恢复,请你一定要得到人身,就是暇满人身,第一个。
第二个,在经文讲到,这个穷子是怎么恢复善根的?身心穷困。一个人恢复善根,也很难在快乐的果报里面恢复善根,需要苦谛的刺激。
禅宗有很多公案。禅宗我们知道是不求生净土的,所以作为一个净土修行人,我们就很好奇,说你禅宗的大德祖师不求生净土,那你来生要去哪里呢?有很多祖师发愿:第一个,来生做人;第二个,生长在贫穷家庭。他是大福德的,他今生有很大的弘法因缘,但是他宁可把福报收起来。他是有智慧,他知道富贵学道难,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人,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,让他继续地栽培善根。
这个穷子也是这样子,他得到人身以后,遇到身心的穷困。当一个人受到痛苦的刺激以后,就会把他的出离心给激发出来。所以他开始怎么样?寻求离开痛苦之道。当然那个时候佛法没有现前,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应化,他就接触了外道,修习了苦行,又修学了禅定,以此来解决暂时的痛苦。蕅益大师说,虽是外道,但是随顺佛法。它不是佛法,但是随顺佛法,因为他有出离心,所以也等于是他的得度因缘成熟了。也就是因为他得到人身,又遇到了身心的穷困,所以终于有父子相见的机会了,就是他的得度因缘成熟了。
寅二、父见子
“父子相遇”,前面我们看到子见父,这以下看父见子。看经文。
时富长者,于师子座,见子便识,心大欢喜,即作是念:我财物库藏,今有所付;我常思念此子,无由见之,而忽自来,甚适我愿;我虽年朽,犹故贪惜。
那么这个父亲(作为佛陀),是什么情况见到这个儿子呢?“时富长者,于师子座,见子便识,心大欢喜。”我们知道,父子的流失,经过长时间以后第一次相见,“华严会上佛菩萨”,是在华严会上。在华严会上的时候,大富长者是现出功德报身,坐在师子座上。这个时候他看到穷子来到华严会上,他马上知道,这个就是我过去多生多劫之前教育过的弟子,整个内心“心大欢喜”。为什么欢喜呢?这以下会解释。
为什么欢喜?因为他作这样的想法说:“我财物库藏,今有所付。”说我作为一个大富长者,我有无量无边的珍宝(这个珍宝在法上说,就是佛陀有无量无边的自性功德力)。这种功德力,终于“今有所付”,我终于能够托付给我的儿子了。也就是说,佛陀观察这个穷子度化机缘成熟了,终于可以托付大法,续佛慧命了。
他进一步就说,我过去经常思念这个儿子,但是机缘未熟,没有教化的因缘,如今“而忽自来”,就是双方没有约定,叫不期而遇。佛陀的大悲心跟穷子的善根力冥冥当中互相感应,所以叫不期而遇。可以说是“甚适我愿”,如此真是满足了我多年的心愿。“我虽年朽,犹故贪惜”,这比喻说佛陀的大悲心,爱子情深,为了可度之机而生起贪惜之念,那么离开了很长时间的父子双方终于在华严会上见面了。
我们前面讲到,当时穷子遇到父亲的心态叫做“心怀恐怖,疾走而去”。这个表示什么意思?“心怀恐怖,疾走而去”,这个穷子大乘善根退失了。所以蕅益大师给他四个字,叫做“小智德薄”。就这个穷子在整个三界的轮回当中,不断地轮回、不断地轮回,经过老病死不断的折磨,他的中道思想消失了。
一个人,大乘善根是需要保护的,特别大乘善根不能给他太大的痛苦。稍微痛苦其实是一种激励,但是你超过他的忍耐范围,一个人“众生没在苦,不能信是法,谤法不信故,坠于三恶道”。所以,大乘思想为什么要福慧双修?因为一个人受到极大的痛苦,他一定会生起偏激的思想,一定会的,没有例外。他要么就是着有,就拼命地修福;要么就偏空,他完全放弃。你把他逼到身心到了极限的时候,他就完全放弃,他不会发菩提心的。发菩提心一定是在安稳的状态。
所以大乘佛法,你一旦福报耗损完了,你就是危机的开始了。大乘佛法,一个初心菩萨,是需要福报帮忙来资助的。小乘不需要修福报,因为五浊的障碍不会障碍你出离心。你烦恼越重,痛苦越深,越激发你出离心。大乘佛法不可以!大乘佛法的初学者一定要福报保护的。所以你看所有的净土,只要摄受大乘的凡夫,他一定把净土弄得非常的安稳。极乐世界也是这样。当然,你到了初地菩萨,你内心无所住,那对你来说痛不痛苦根本不算个事。但是凡夫就不可以经历太大的痛苦。
所以,这个穷子的大乘善根,虽然栽培了两万亿佛的因缘,但是禁不起生死轮回的折磨,所以看到华严会上的那些大菩萨的境界,还是一样,“心怀恐怖,疾走而去”了。
丑三、遣使追诱喻分二:寅一、遣傍人追;寅二、遣二人诱
那么父亲见到儿子是怎么回事呢?“心大欢喜。”我们看前面,这个父亲没有见到儿子之前,他内心有两种想法,我们前面说过,他是既忧念又期待。忧念的是,我这个儿子,我当初没有好好教好,恐怕是善根退转了。第一个,忧念。第二个,期待。我希望我儿子能够继承我的家业,让我家业有所付托。
所以前面的经文讲到父亲的忧念,没有见子之前,是忧念跟期待。但是,见到以后,看这个意思,佛陀是对这个儿子是期待多于忧念,他还是属于乐观的期待。就是说,没事,我过去生给他大乘的善根应该是还在的。当然,这个地方需要一些测试,所以佛陀就叫“拟宜”,用大乘的功德来拟宜教化他。就是先测试,看看他大乘的善根还在不在。
这以下就有一些测试。既然有所期待,那么就乐观看待他的大乘善根,所以佛陀就有丑三的“遣使追诱喻”。先做一个追,用大乘佛法来追,追回他过去的善根;真的不行,再用小乘法来诱导。佛陀是乐观期待他的大乘善根还在的,所以佛陀先追后诱。
那么怎么个追法呢?看寅一的“遣傍人追”。
寅一、遣傍人追
华严会上在佛陀旁边的是谁?法身菩萨。让法身菩萨带着大乘法门来追他。看经文。
即遣傍人,急追将还。尔时,使者疾走往捉,穷子惊愕,称怨大唤:我不相犯,何为见捉?使者执之逾急,强牵将还。
于时穷子自念无罪,而被囚执,此必定死,转更惶怖,闷绝躄地。
作为一个父亲,对于见到儿子心存乐观的期待,所以他在华严会上马上遣傍人,就是佛陀两边的这些所谓的法身菩萨,用大乘的法门来怎么样?“急追将还。”急追就是快速地把他过去的善根追回。我过去给你的大乘善根,现在赶快生起来、运转!要赶快把它追回来。
这地方采取两个方式:第一个叫做“疾走往捉”,用快跑的方式去抓他。“疾走往捉”表示什么意思呢?诸位!法身菩萨说法,讲的是大乘的中道实相。大乘中道实相当然就是我们讲的不二法门。就跟他讲说,你不用怕,“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”。讲这种大乘不二法门。比方说,佛陀在华严会上看到诸子以后,就请法慧菩萨说十住的功德,请功德林菩萨讲十行的功德,请金刚幢菩萨讲十回向的功德,请金刚藏菩萨讲十地的功德,讲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当然这个地方讲到这种大乘的自在,“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”。
我们看穷子怎么反应。这个穷子经过长时间轮回,我们看看到底他大乘的智慧还在不在。“穷子惊愕,称怨大唤。”这个穷子听到以后,叫做震惊又惊愕,就是内心很恐怖,而且就埋怨大叫说:“我不相犯,何为见捉?”说我本来不求大乘功德,你们为什么以大乘智慧来苦苦相逼呢?所以看这个意思,对大乘佛法是没办法接受。这个地方表示他大乘的中道实相的智慧退失了。这也不能怪他,因为三界的痛苦对他的伤害太大,就使令他产生极端的空有的思想。
再看第二个,“使者执之逾急,强牵将还”。“强牵将还”,这个地方指的是用菩提心来强迫地摄受他,告诉他,你不能忘失菩提心,“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是名魔业”;然后讲到菩提心的重要,说我们大乘菩提心,应该怎么办呢?他说:“众生罪故,入生死狱;菩萨慈悲,入狱救之。”说我们不要怕生死轮回,众生有这个生死罪业才落入轮回,菩萨应该用大悲心跳入轮回里去救拔他。
前面用智慧来引导,不行;再来看看他的悲心有没有退转,这用大悲心来引导他。我们看穷子的反应。
“于时穷子自念无罪,而被囚执,此必定死,转更惶怖,闷绝躄地。”那么穷子这一想,自念无罪而被囚禁!穷子在三界生死轮回当中,深受痛苦的折磨,他大悲愿力也退转了,所以他认为,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投入生死轮回,对他来说没有必要。我没有罪,我为什么要被三界囚禁呢?这一囚禁,恐怕会丧失我的善根慧命。所以他不但对菩提心不生欢喜,转更惊惶怖畏,乃至于“闷绝躄地”。闷绝躄地就是更加地堕入一种内心的反弹,落入无明业力的深渊当中。
这段经文等于是佛陀的一个测试。当然,佛陀本来是乐观看待儿子,那你流浪这么久了,你善根到底还在不在呢?作为佛陀,当然会把他最好的东西授与众生,说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所以佛陀就把他自己的中道的实相的智慧,跟菩提心的功德先展现出来。但是法大机小,不能相应。
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对这个“闷绝躄地”作了说明。他说,这个诸子,其实严格来说,我们看后面的经文可以看得出来,他不是排斥中道智慧,他也不是马上否定菩提心,因为他毕竟修过大乘佛法,还不是一生,他经过两万亿佛所的修学。那么他今天为什么对大乘的中道实相、对菩提心如此的害怕呢?因为他对生死有很深的怖畏。这个已经不错啦,所以蕅益大师给他一个定位,叫做“厌苦欣空”。就是他厌恶痛苦,好乐空性。
这相对凡夫来说好多了。我们凡夫是不知道苦,我们凡夫是苦中作乐。而这个人已经知道痛苦了,但是他采取防守的方式。我们讲过,在痛苦极端地伤害一个人的时候,他不会发菩提心的,他也放弃了所谓功德。他会怎么样?先求自己安稳,他会安立一个空性把自己保护起来。就是厌苦欣空。
为什么他不这样做不行呢?蕅益大师说,否则会“闷绝躄地”。
就是说,一个人,他的善根退转以后,你勉强他修大乘佛法,蕅益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:没有大乘方便而入生死,必当永失三乘慧命!就是说,你没有大乘的智慧,你还没有那种中道的智慧来化解你的烦恼,就投入生死轮回,那你会永远失掉你三乘的慧命。不但是大乘慧命,你小乘的慧命都失掉。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。
按蕅益大师的说法,这个“闷绝躄地”,就是法不契机比你懈怠还严重。就是说,你到底想要追求什么很重要。如果你说,我今生不往生净土,我生生世世在生死轮回,我追求无上菩提,我就在凡夫的世界追求无上菩提。蕅益大师说,你最好有点本事,你要有大乘的方便力!这不能靠你一种豪情壮志,否则,它所伤害的就不是耽误你时间而已了,它障碍你三乘的法身慧命。这个叫做闷绝躄地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