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8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8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85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庚二、授学无学人记分二:辛一、二千请记;辛二、如来授与
  
 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九十面,我们看庚二的“授学无学人记品”。
  
  这一科是前面的授下根人记中的一品。就是授下根人记等于是有两品,一个是前面的,其次就是这一科的。
  
  这个授记,就是佛陀用大智慧的光明,来事先记别声闻弟子在成就般若道以后趋向方便道的时候,他未来的国土,包括他正报的佛身、依报的国土,还有他的寿命,乃至于眷属等等,就做一个记别。
  
  那么为什么佛陀要为声闻弟子授记呢?因为要给他一个修行的方向。基本上,要成就一个国土,他有两个方向:一个叫做成熟众生,一个叫庄严净土。有这两个主要的方向。当然,每一个人在实际的操作上,你有你成熟的众生,他有他庄严的佛土,在这两个大纲之下就各自表现了。
  
  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,是十方诸佛要成就应身佛的必经的道路。这两个的关系,在《维摩诘经》的上说,说是菩萨为了成熟众生故而庄严净土。就是你为什么创造净土呢?为了成熟众生。为了成熟众生而庄严净土,而成熟众生也是为了庄严净土。所以这两个是怎么样?互为因缘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  
  那么,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来了,我们怎么去修行才能真正地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呢?比方说,我现在可不可以透过我的拜佛、持戒等等来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呢?
  
  《大智度论》讲一个关键,它说,菩萨不能够用独行功德来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。什么叫独行功德?不是依靠单一的功德,要须有愿。就是说,你庄严净土靠的不是你的布施,也不是靠持戒这种单一的功德。因为这单一的功德是分散的,它没办法整合成一种强大的力量。那怎么办呢?你要有一个强大的菩提的愿力来摄持。就是把你所有的这些善法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,来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。
  
 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。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因地的时候,曾经示现做一个慈悲的鹿王。也就是说在森林当中有两群鹿,一个是慈悲的鹿王所领导的,另外一个就是提婆达多所变现的一个鹿王所领导的,就这个森林当中有两群鹿。
  
  这整片森林是隶属一个国王来管辖,这个国王特别喜欢吃鹿肉。就是这国王是具大福德力的,他在某些地方是可以心想事成的,所以他就下令他的厨师每一天都要煮鹿肉给他吃,使令他的侍卫每天都到森林当中大肆地狩猎,结果弄得鹿群每一天都是死伤惨重。
  
  这个慈悲鹿王一想,这不是办法,如此下去,这个鹿群恐怕要灭种。所以这个慈悲的鹿王就找另外一群鹿的鹿王商量,说我们应该找国王商量个对策,对方的鹿王也同意。所以两个鹿王就来到国王的面前说,尊贵的国王,我们现在有一个办法,就是我们每一天主动派出一只鹿,让你来食用,你就不用大肆地杀伐。那你这样子每一天也有肉吃,我们的鹿群也不会因此而灭种。国王一听有道理,就答应了。答应以后,大家就按照年龄来安排,今天这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,明天另一方出一个年龄最大的鹿出来,大家交换地提供鹿肉,就这样相安无事。
  
  直到有一天,对方的鹿群,它明天要指派的鹿是一个母鹿,而且是一个怀孕的母鹿。这个母鹿好不容易怀孕,再过几天就要生产,所以,它忆念它的小鹿,就希望能够多活几天,所以它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对方的鹿王白告。那对方鹿王就不答应,说这个是规矩,每一只鹿都是贪生怕死,谁愿意来顶替你呢?
  
  这只母鹿很伤心,就只好找慈悲鹿王商量。慈悲鹿王听了以后,它说,好,这件事我帮你处理。你就安心地把这个小鹿生出来,其他的事我来安排。所以隔天的时候,这个慈悲的鹿王就顶替了这只母鹿,亲自到了国王的宫殿去。这个侍卫一看,哎哟,今天送来的鹿不是一般的鹿,身材高大,而且身相放大光明,就告诉了国王。国王一看,哎哟,鹿王亲自过来!所以国王看到鹿王,他也很惊讶,说是不是我把鹿都吃光了,要你老人家亲自过来?鹿王说,不是。就如是如是地跟国王报告。
  
  国王一听以后就很感动,说为了救拔众生牺牲自己的生命,他就很惭愧,就下令从此以后不再吃鹿肉,而且严禁大家到这片森林去狩猎。所以这个鹿群就开始相续地绵延下去,乃至于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的时候。那个地方就是鹿野苑。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转法 轮的地方,度五比丘而使令僧团三宝住世。
  
  我们现在用凡夫的眼光来看这个佛菩萨在行菩萨道,我们就看不出里面的核心思想。如果你用权教的因缘观,你说你一生,你示现做一只鹿,好不容易做一只鹿王,结果你一生只度了两个众生。万一你要是为这个怀孕的母鹿牺牲了,你也只度了两个众生。说佛陀行菩萨道的时候,说割肉喂鹰,这只鸽子被老鹰追,佛陀把它藏起来。老鹰说你不公平,你为了保护鸽子,结果我饿死了。佛陀就把这鸽子拿去称,看这个多重,我就割多少肉来弥补你。说舍身饲虎,看老虎没东西吃了,佛陀跳到老虎坑里,去喂这个老虎。从我们一般的因缘观是说,这样子度众生要度到什么时候?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,那你这样一一地要度到什么时候?
  
  诸位!我们一般的凡夫,长时间受因缘所生法的这种影响,就落入了心外求法。其实不是这样子。如果从因缘的角度,是没有办法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的。就像《大智度论》所说的,单一的功德是不能成熟众生的。它是这样子: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他是借事修心。就是说,鹿王牺牲生命来救这个母鹿,它不是在造这个善业,它是在实践它的理想。这样懂吗?它是在实践它的愿望。因为它曾经受了菩萨戒,因地所发的愿——众生无边誓愿度,它的重点不是针对这个众生,而是实践它的愿望。
  
  所以《金刚经》讲的很重要,它说菩萨如果有度众生的想法,这个就不是菩萨了,就是你心外求法了。菩萨在度众生,他不管你是谁的。重点不是你是鸽子,重点也不是说你是老虎,或者你是母鹿,重点是他遇到因缘,能够实践他的愿望,他就去做。而他每一次在牺牲奉献的时候,他的愿望就慢慢地增长广大了。等到有一天,他的愿力已经有能力做到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了——当然,实践上要靠因缘,但是他自己主观的能力已经达到了,这个人就成佛了。
  
  佛身净土不是靠善业力成就的,不是靠善业,而是他自己的菩提愿,他的自性功德力,自己现出佛身净土的。如果你今天心外求法,就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你也创造不出一个佛身净土出来。我们前面讲系珠喻,就是你不能够说,你努力地工作去赚钱的。这个叫做什么?这叫资生困难。你应该把你那摩尼宝珠拿出来用。就是说,你要想办法启动你的自性功德力。
  
  而启动自性功德力,只有两个方法:一个清净心,一个菩提愿。
  
  我们举实际的例子,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。就是你看,很多人受了菩萨戒以后,产生重大变化。所以,修行当中受菩萨戒是一个关卡,出家受比丘戒又是一个关卡。你看说,欸,我隔壁的受了菩萨戒,他以前做功课,每一天做什么功课,受了菩萨戒,他还是做那个功课。但是为什么他受完菩萨戒三年后,欸,他业障消了,福报也变大了,智慧也开了,而他的事修功课却一点都没有变?
  
  所以,这个是外行人看热闹、看因缘法,内行人是看真如法。就是说,他同样的事修,他同样的拜一部八十八佛,他同样的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,但是他的心中他能念的心多了一个菩提愿,他多了一个摩尼宝珠。就是说,你今天没有发菩提愿,你是靠你的力量去创造功德;有智慧的人是靠摩尼宝珠来创造功德。就是说,你的摩尼宝珠要用来贸易,你事修要跟你内在的理观,跟清净心、菩提愿要经常互动。
  
  所以,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创造这么广大清净的国土,摄受那么多众生?他不是靠因缘修。《大智度论》说了,靠独行功德不足以庄严净土。那怎么办呢?要须有愿,你去靠菩提愿。就是,你所做的事情,都一定要跟你内在的自性功德对接。如果你帮助众生,你去做义工,你还想着人天果报,那你就完了,你这个人格局就很小。如果说,欸,我不求回报,我这样子做只有一件事情,我在满足我的菩提愿。恭喜你!你未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,因为你已经开始在用摩尼宝珠修行了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要看诸佛的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,这个事修只是一个过程,它重点是要在生生世世当中去满他的菩提愿。他菩提愿成功了,他就示现应身佛了。这个地方,我们要知道菩萨是怎么成就法身净土的,是这样来的。
  
  我们看讲义附表第二十五,补充讲表第四十二面。我们把这个品目解释一下,这个地方有两段。
  
  一、解释品目
  
  研真断惑,慕求胜见,名之为“学”。真穷惑尽,胜见已极,无所复学,名为“无学”。今佛与小乘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,故名>。
  
  我们把这个“学”跟“无学”做一个简单的定义。
  
  什么叫“学”呢?“研真断惑,慕求胜见,名之为学。”整个修行只有一个核心思想,叫做“研真”。研,就是观照;这个真,就是真理。就是说,我不管你怎么事修,你喜欢拜佛,他喜欢打坐,他喜欢做义工,他喜欢持戒,都没关系;重点是,你对真理的观察是关键,我们讲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”。那么研真,小乘法的研真就是空性,大乘的真就是中道的实相,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。
  
  这个一观了以后,一研真以后,就有两个效果出来了:第一个是断惑,第二个是胜见。你对真理一观,就会怎么样?断惑证真。小乘断的是见思烦恼,大乘的是破无明,破无明妄想。那么断惑以后就会成就一种智慧。我们刚开始是叫观照真理,要靠文字相来引导;等到你成就智慧以后,你这种智慧就可以独立地生起了,不用靠文字了,“弟子心中常生智慧”,你那个智慧就自然现前了,就是胜见。就产生无漏智慧,“名之为学”。所以这个学,它的基本的阶位叫做见道位。这是很关键了。小乘的见道位是初果,大乘的见道位是初地,因为这两个都是不退转的,叫“学”。这个就是第一个情况,叫做学,有学。
  
  我们再看“无学”。
  
  “真穷惑尽,胜见已极,无所复学,名为无学。”当然,你证得了初果、证得初地,你对真理是观照了一部分,但是你还要不断地怎么样?你还有学,还要不断地深入。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圆满了,所有的烦恼断尽了,所有的智慧开显了,所以你也就是无所增上了,就是“无学”——小乘四果、大乘佛果。那么这个地方经文指的是什么?指的是小乘。佛陀跟小乘的四果四向声闻弟子授记,名为。所以“学”包括什么?包括初果、二果向、二果、三果向、三果、四果向,都是叫做“学”。
  
  你看我们佛弟子很多人都自称为学人,对不对?其实你没有资格叫学人。为什么?你说,欸,我也在研真穷妄啊!是的,你今生有研真穷妄,但是你来生呢?未必!就是你会退转。你今生研真穷妄,但是你来生福报变大,就开始糊涂了。所以你的研真穷妄是怎么样的?不决定。你有时候研真穷妄,然后就放逸了七八生,又开始研真穷妄……所以我们不能讲“学”。这个“学”就是不退转了,从今以后,你这个研真穷妄就是开始往真理的地方不断地增上了,你不可能再退堕了,才有资格叫做学人。等到你对真理的观照已经断惑证真,圆满了,叫做“无学”。
  
  前面的佛陀授记,授千二百弟子记,全部是四果阿罗汉,所以就不要讲学、无学,全部是无学。但是这个第二拨的授记就比较复杂,就是剩下的有初果的,有初果向,有二果的,有三果的,还有包括这个中间的,初果到二果中间的叫做二果向的等等,这就是其他的。就是除了常随的千二百弟子以外的这些初果以上的圣人,佛陀开始为他们授记。
  
  我们看第二段,经文要义。这地方有两段。看第一段。
  
  二、经文要义
  
  (一)佛法平等,普施众生。如云雨是一,药草树木,受润各别。佛三周说法已竟,三根弟子,皆得悟入佛之知见。故前品为下上根人授记已,此品即授下中及下下根人记。如是则三根九品弟子,同悟佛慧,同入佛道,畅佛本怀。三周说法,开权显实,始告圆满。
  
  “佛法平等,普施众生,如云雨是一。”这个约实法来说。你只要听到讲平等,那就是真实法。就是说,佛法,从契理的角度,都在开显心性,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。所以,从开显真如的角度来说,你不能够说,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一样,对不对?所以,从真如的理性,上契诸佛实相之理来说,是平等的。
  
  但是从契机的角度,“药草树木,受润各别”。各取所需吧,是吧?你喜欢布施,他喜欢持戒,这个人喜欢修忍辱,那么这个因缘的权法那就各修各的,互相尊重,叫做无差成差。所以,道理是一个,但是,过程的事修就各别。这是佛法厉害的地方,权实不二。差而无差,这讲真如本性;无差成差,就是各种的方便法门。
  
  那么佛陀三周说法已经圆满,所以三根的弟子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……上根是谁?舍利弗。中根是四大弟子,目犍连尊者、迦叶尊者等四大弟子。下根就是所谓的千二百弟子跟学无学人弟子。不管是上、中、下根,都已经悟入佛陀知见。
  
  所以前品为下根里面的上根人,就是五百弟子授记,这以下为下根里面的中根跟下下根人授记。这样子的话整个三根就普被了,就“同悟佛慧,同入佛道,畅佛本怀”。所以佛陀“三周说法,开权显实”才能够圆满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